7月8日至15日,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逐梦新晃推普韵,侗乡共语进万家”暑期社会志愿团在怀化市新晃侗族自治县凉伞镇中心小学开展了为期7天的普通话推广志愿服务活动。活动以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核心,融合文化传承、安全教育与资助政策宣讲,旨在提升少数民族地区儿童的语言能力,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图/湖南科技大学语言文字推广志愿团
特色课堂融推普 多维赋能润童心
新晃县凉伞镇,地处湘黔边界,以侗族人口居多,普通话普及程度较低,当地居民多使用方言,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信息交流、对外沟通及融入更广阔发展机遇的能力。为此,志愿团成员精心打造系列特色课堂,将普通话推广深度融入多元场景。
“拼”甲骨文建童趣课堂 “传”文脉展童心风采。9日,志愿团成员带领学生用扭扭棒拼搭甲骨文,通过字谜游戏与“读一读”环节,学生在感知中华文明魅力的同时练习普通话发音。课堂将文化传承与语言推广相融,让甲骨文“活”起来,推普“动”起来,在童心中种下热爱母语的种子。
图/同学们手工制作甲骨文
梦想开启心门,童声唱响明天。10日至11日,志愿团成员们开展口才课与音乐课,通过引导孩子们用普通话自我表达诉说自己的梦想打开内心世界的大门,在师生共唱《明天会更好》中以音乐为纽带让孩子们从腼腆拘谨走向开朗放松。语言通了,心声才能被听见,在特色普通话课堂里,不仅是让孩子们熟练使用一种语言,更是为其铸造出一把表达自我、连接世界的珍贵钥匙。
图/实践团与孩子们的合照
科学课堂融推普,侗乡童声话安全。12日,志愿团成员开展一堂以“水”为主线的科普课程,通过虹吸实验、防溺水教育引导孩子们用普通话表达观察结果。孩子们在探索中纠正发音、畅谈发现,语言成为连接知识与梦想的桥梁,点燃求知热情,播下安全意识的种子。
绘扇寄童趣,推普润童心。13日,志愿团成员开展绘画课程,孩子们用画笔勾勒夏日景象,通过“说画”“评画”用普通话分享创作故事,语言与创意交相辉映。课堂不仅激发想象力,还以语言为媒介,让孩子们在艺术中提升表达自信,点亮文化传承之光。
图/孩子在展示自制彩扇
资助政策进侗乡,助学筑梦启新程。14日,志愿团成员组织资助政策宣讲。课堂深入浅出地讲解“两免一补”、助学金、奖学金及助学贷款等政策,耐心解答孩子们的疑问,互动热烈。课堂以清晰的表达传递国家关怀,点燃孩子们感恩奋进的火种。
这些课堂跳出了单一语言教学的框架,让孩子们在沉浸式的文化体验、勇敢的自我展示、动手的科学实践和自由的创意挥洒中,自然而然地练习发音、提升表达、运用普通话,实现了语言能力提升与感知力、想象力、自信心、求知欲等综合素养的同步发展,如春雨般多维滋润侗乡童心。
深入调研听民声 精准推普明方向
为精准把握凉伞镇居民普通话使用现状与需求,志愿团于13日、15日深入侗寨、街道商铺、田间地头,广泛开展面对面访谈并结合线上问卷。志愿团成员悉心倾听店主、务农老人、学童家长等不同群体在日常交流、政策理解、信息获取及子女教育中遇到的具体语言障碍与迫切提升愿望。这些来自一线的鲜活洞察和具体诉求,为志愿团后续及未来设计更接地气、更解难题的推普方案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确保普通话推广工作能真正扎根乡土、回应民需,有效助力侗乡居民打破沟通壁垒、对接发展机遇,切实赋能乡村振兴。
图/志愿团成员调研
汇报展演展成果 共语侗乡谱新篇
7月15日,在凉伞镇党委、政府支持下,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逐梦新晃推普韵,侗乡共语进万家”三下乡志愿团与凉伞镇中心小学联合举办汇报表演,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罗振军、镇党委书记钟晓华、镇长彭铮、宣传委员姚瑞清及凉伞中心小学校长姚伦彬出席本次活动。孩子们以武术展现刚劲,合唱传递温情,舞蹈挥洒活力,朗诵诉说梦想,流畅的表达串联起每一段表演。这场汇演,让普通话在侗乡的文化星空中,既照亮童心,也凝聚民心,更指引方向。
图/志愿团推广普通话社会实践活动圆满落幕
随着汇报演出的圆满落幕,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逐梦新晃推普韵,侗乡共语进万家”暑期社会志愿团的推普之旅圆满结束。短短七天,团队不仅将国家通用语言的种子深植侗乡孩子心田,更通过多元活动为当地注入活力。这颗盛夏播下的“推普”种子,必将伴随成长生根发芽,为乡村振兴、民族团结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谱写崭新的时代篇章。(作者:黄敬贤 瞿可可 刘虹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