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图强”基层调研队: 海南砺剑“红绿蓝”,青春筑梦绘新篇

“向海图强”基层调研队: 海南砺剑“红绿蓝”,青春筑梦绘新篇

来源:周口网 2025-07-24 13:0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7月8日至11日,电子科技大学格拉斯哥海南学院“向海图强”基层调研队秉持“蓝色科技赋能  ·  红色精神铸魂  ·  绿色种业耘梦”的理念,聚焦“红”“绿”“蓝”三个角度,开展了为期4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调研队由 十名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组成, 他们触摸航天前沿的“中国速度”,聆听深海科技的“中国力量”,筑牢廉洁创新的“中国底线”,解码自贸港政策的“中国机遇”,以实践之名绘就科技自立自强的壮美篇章。

文昌砺剑:星箭腾霄筑梦,科创强音报国

海南文昌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基地,也是我国低纬度航天发射的核心区域。在文昌国际航天城,队员们亲眼见证了前沿蓝色航天科技的“中国智慧”“中国力量”。蓝色不仅是海洋的颜色,更是科技创新的底色。 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每一位队员。“我们一定要将这种精神融入到今后的学习科研中,勇攀科技高峰、贡献青春力量”,调研队队员王子阳说道。

实践期间,队员们先后参观了遥感平台展馆、产业服务中心、海南省航天技术创新中心和卫星超级工厂。在这里,队员们系统了解了我国航天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与重大成就,"一城两区一港"的宏伟规划让队员们对航天城的未来发展充满期待。大家深刻认识到,"星辰大海的征程需要代代接力",作为新时代青年,要从航天科技发展中汲取奋进力量,从自贸港建设中领悟时代使命, 从 实践中感悟思想真谛,内心涌起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勇毅前行的磅礴青春力量。

图为调研队在观看火箭发射流程。 王子阳 供图

南海听涛:深海科研问海,深蓝砺剑图强

中科院声学所南海研究站是海洋科技探索的前沿阵地,也是我国深海科研创新的关键区域。在这里,队员们近距离接触了水下机器人、光电复合缆等深海装备。南海研究站副主任陈焕东的 专题报告让队员们在感受海洋“蓝色科技”的同时,还感受到了老一辈科学家留学报国的“红色精神” 。 汪德昭院士胸怀祖国、留学报国的爱国精神,深深震撼着每一位队员。调研队队员刘翰墨表示, “我们要将这种科学家精神融入未来的学习与科研中,在海洋科技领域攻坚克难、砥砺前行。”

实践期间,队员们 不仅在总装车间、海底科学观测网展示区进行了学习交流,还登上了科考船进行参观。在科考船上,工作人员对各项功能的介绍,使队员们对海洋科研工作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精神如明灯照亮前行路,指引着同学们以科研工作者为榜样,将其融入学习实践,以饱满热情提升科研能力,以坚定信念攻坚克难,以强烈责任感投身国家科技事业,在科技海洋中破浪前行。

图为陈焕东在为队员们作专题报告。 王子阳 供图

三亚明志:廉风护航守正,创新聚力致远

调研队联合中电科海信院陵水公司(以下简称“海信院”),前往三亚廉政基地青廉馆,开启廉政与科研的双重探索。在这里,队员们对“红色精神”的理解更加深刻:不仅要发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还要用实际行动筑牢廉洁自律的思想防线。

青廉馆内,从“初心”到“问心”再到“正心”,队员们驻足凝视,在廉政文化的浸润中筑牢思想防线。宣誓环节,调研队三名党员与海信院党员同志共同高举右拳,铿锵誓言回荡展厅,。随后,队员们前往海信院大数据中心,工作人员为同学们详细介绍“三大转型”“五个突出”战略。队员们纷纷表示,将把此次调研的收获转化为前进的动力,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和饱满的热情,为国家的廉政建设和海洋科技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崖州启航:政策领路先行,自贸扬帆破浪

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以下简称“科技城”)围绕着“三区一中心”战略定位与“大共享小学院”创新理念,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提供强大助力。队员们参观了科技城的产业促进展厅,深入了解科技城的发展状况与总体规划。在南繁硅谷,以“一城引领、两地支撑、全球链接”作为总体布局,以 科技 作 为“绿色农业”的 发展助力 ,为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守护人类健康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调研队还参观了科技城的各类重点实验室与南山港码头。在南山港码头,繁忙的作业景象印证着海洋经济与科技发展的深度融合。随后,队员们与科技城的师生就《自贸港政策下青年科技人才的机遇》开展了座谈会,科技城师生以亲身经历为引,为队员拨开迷雾,明确奋斗方向。在这里,队员们走近科研前沿阵地,在实践的脚步中深化专业认同,在与科研人员的交流中汲取经验,在洞察行业动态中感悟新时代的使命担当。

图为调研队在“探索三号”科考船前的合影。 陈禹江 供图

社会践学砺初心,科技自强启新程

四日行程,四地探索,“向海图强”基层调研队的队员们砺剑“红、绿、蓝”,以脚步丈量科技高度,以心灵感悟时代使命。他们不仅见证了“中国智慧”“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中国底线”“中国机遇”与“中国力量”的生动实践,更在科研一线中汲取奋进力量,在自贸港建设中领悟时代担当。正如 调研队队 长李咏其所 说 : “青春当与时代同频,以科研报国为志,以创新突破为帆,在‘向海图强’的征程中勇毅前行。”这支年轻的队伍,正以实践诠释青春,以青春铸就梦想,以梦想坚定信念,绘就科技自立自强的新时代壮美华章。

【队员感想】

李咏其:

当文昌火箭的尾焰点亮南海苍穹,我们看见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技经纬:航天城的卫星链为海洋信息研究所注入"天眼"智慧,声学研究所的深海声呐在崖州湾研学谷的算法熔炉中淬炼成"海耳"利剑。从火箭发射塔到马里亚纳海沟,从遥感数据云到声波探测网,"空天地海"一体化的创新链条正在党的领导下贯通,这既是国家战略的具象化体现,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血脉。青年在此征程中肩负多重使命:于文昌锻造航天重器突破"卡脖子"封锁,于深海构筑声学长城守护蓝色国土,于南繁打造中国铁饭碗,于崖州湾的创新研学谷内深耕理论前沿。作为新时代新青年,我们纪要筑牢自主创新的根基,以星河为卷,以深蓝为纸,以青绿为墨,绘画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贡献共享的优美画卷。

王瑄毅:

参与此次海洋领域调研实践,我深刻认识到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紧密相连。从 ROV 机器人作业到深远海全天候驻留浮式研究设施,国家在海洋科技领域的投入令人震撼。作为一名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专业的学生,我不仅看到通信在海洋强国战略中的广阔前景,更感受到肩头沉甸甸的责任。实践让我明白,个人利益应无条件服从国家需要。“初心,问心,警心,正心”,我们当以专业为笔,以青春为墨,投身海洋事业,以长期主义精神深耕专业,为海洋强国建设贡献力量,用专业守护蔚蓝,为国家发展添砖加瓦,实现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也是青年学子应许的担当。

林程宇浩:

本次调研令我深刻体会到电子信息工程在海洋强国战略中的核心价值。在文昌卫星工厂,我看到了高精度遥感卫星的芯片设计与通信系统集成;于中科院声学所,水下声呐信号处理技术为深海勘探提供了“智慧之耳”;而海信院的海洋信息感知网络,正以传感器与大数据技术构建数字海洋。我意识到电子信息是连接“深蓝梦想”与科技落地的桥梁——从太空观测到海底探测,芯片、算法与通信技术的突破正加速着海洋资源的智能化开发。作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我愿深耕通信技术与智能系统研发,为筑牢海洋科技自主创新的数字基石贡献力量。

梁家伟:

从文昌航天城的冲天火箭到南海研究站的深海潜航,我看到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伟业的壮丽图景。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像中微子一样,以扎实的专业知识为底气,无畏无惧地去攻克“卡脖子”技术,穿越航天通信、深海探测等领域的一切困难险阻;更要像深埋在万顷碧波下的海底信标,找准定位,将自己牢牢扎根于祖国最需要的事业之中,将个人的价值与理想,汇入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时代洪流,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刘翰墨:

这次实践之旅,让我深刻体会到科技报国的时代内涵。蓝色科技启迪创新智慧,红色精神铸就报国初心,绿色田野孕育发展希望。站在自贸港建设前沿,我触摸到科技自立自强的脉搏,感受到青年一代的使命担当。星辰大海的征途上,我们作为新时代青年,定当以"向海图强"的信念勇毅前行,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贡献青春力量!

伍宇昶:

作为调研队宣传组成员,此次调研让我深刻感受到科技报国的时代脉搏。在文昌航天城,我们见证了卫星遥感与海洋信息的深度融合;在中科院声学所,探秘深海声呐技术如何守护蓝色国土。通过镜头与文字,我们记录下科研人员攻坚克难的奋斗身影:从卫星芯片的精密设计到水下通信的算法优化,从廉政教育基地的初心洗礼到入党誓词的铿锵回响。这些珍贵画面让我们作为新时代入党积极分子,深刻体会到了科技创新不仅需要技术突破,更需要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求的精神追求,努力让更多人看到新时代青年与祖国同行的担当。

汪笑宇:

参与 “向海图强” 基层调研,我收获颇丰。在文昌国际航天城,看到电子信息赋能航天产业;中科院声学所南海站,感知技术对海洋观测的支撑。作为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的电子信息专业学生,我既汲取多元知识养分,又深知要以专业助力海洋科技突破。这些实践让我明白,电子信息是连接理论与海洋实践的桥梁,未来我将把所学融入海洋科技发展,在自贸港机遇中,以青春之我,为科技报国、产业创新添砖加瓦 。

王子阳:

从七月八日开始的历时四天的基层调研,令我收获颇丰。从文昌国际航天城的严谨认真搭建登天云梯到中科院声学所的潜心钻研铸造国之重器,从三亚廉政基地的不忘初心为民分忧到崖州湾科技城的学无止尽科技报国,为我指明了前进方向。在“向海图强”调研队,我真切感受到国家对海洋通信,深海研究方面的巨大投入和无数科技工作者甘居一线,在远离人烟的偏僻荒蛮之地投身科研的爱国热忱。通过此次活动,同学们无不惊叹于南海之滨,人烟寥寥的村落深处隐藏的国之利器和大国工匠,他们作为党员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和付出让我们坚定了入党决心和求学报国的信念。

电子科技大学格拉斯哥海南学院“向海图强”基层调研队

刘翰墨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李杭育】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