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4日,一场生动的 瑶族非物质文化 遗产(非遗)传承活动在广东省阳江市永宁镇文化站举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瑶韵绵绵”实践团发挥专业优势,通过精心设计的互动体验,为当地40余名青少年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瑶族文化盛宴,让古老非遗在年轻一代心中“活”起来。
(图: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瑶韵绵绵”实践团到达永宁镇文化站)
文化扎根:从语言到艺术的深度体验
活动伊始,实践团成员引导青少年走近丰富多彩的瑶族文化世界。尤为珍贵的是,在当地瑶语使用者的全力协助下,团队首次系统性地完成了瑶语日常用语的高质量音频采集工作。这批具有重要语言学价值和档案意义的原生音频资料,为永宁镇瑶语的记录、保存与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已正式移交当地文化站永久保存,成为守护本土文化记忆的关键一环。
(图:实践团成员采集瑶语日常用语音频)
在文化感知环节,青年志愿者们巧妙地利用永宁镇丰富的自然资源——鹅卵石,组织青少年进行创意彩绘。孩子们在石头上描绘的不仅是童趣,更融入了对瑶族文化元素的观察与想象。灵动的动物、绚丽的自然景象,甚至有孩子根据石头的天然形态创作出富有瑶乡特色的意象,将瑶族审美与自然材料相结合,在动手实践中深化了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图:孩子们在鹅卵石上作画)
非遗“活”化:舞动中的文化传承
下午的活动聚焦于瑶族非遗舞蹈的活态传承。实践团成员精心组织了瑶族特色舞蹈教学,重点传授节奏欢快、互动性强的竹竿舞和气势雄浑的长鼓舞的基础动作。教学现场气氛热烈,青年志愿者们耐心示范,悉心指导。青少年们热情投入,在竹竿清脆的开合声与欢笑声中,亲身感受着瑶族舞蹈的独特韵律、协作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这场生动的教学实践,让古老的非遗技艺在年轻的身影中“活”了起来。
(图:实践团成员进行竹竿舞教学)
成效显著:青年力量赋能本土文化
通过瑶语方言采集建档、融入瑶族元素的鹅卵石彩绘以及竹竿舞、长鼓舞的沉浸式教学,“瑶韵绵绵”实践团以创新的方式,成功激发了永宁镇青少年对本地瑶族非遗文化的浓厚兴趣和深度理解。青年学子们以实际行动深入基层,为永宁镇本土文化的系统性记录、保护,特别是推动非遗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有效传承,贡献了宝贵的青春力量。(供稿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瑶韵绵绵”实践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