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活力,藏在田间地头的实践里,也写在城乡交融的互动中。近日,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机器人工程专业、通信工程专业和大气科学专业的学生代表组成的 “桃气 E 家” 团队走进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阳山镇,在与当地桃农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日子里,探寻桃园产业升级的思路,用青春脚步丈量乡村发展的温度。
阳山镇的水蜜桃种植历史悠久,一颗颗饱满多汁的桃子是当地农户的生计所系,也是乡村产业的特色名片。团队成员带着对乡村发展的关注,深入桃园与农家,在劳作中倾听需求,在交流中碰撞思路。
田间地头的实践:从采摘到发货的 “沉浸式” 体验
清晨的阳山桃园,露水还挂在桃叶上,团队成员已跟着桃农虞大叔走进果园。“摘桃子得看果型、摸硬度,还要注意别碰掉果蒂。” 虞大叔手把手教大家分辨成熟度,队员们踮脚抬手,小心翼翼地将桃子从枝头摘下,放进铺着软纸的竹篮里。阳光透过枝叶洒在忙碌的身影上,笑语声与桃香交织成生动的田间图景。
采摘结束后,队员们又跟着农户一起回到家中装箱。“这些发往全国各地的订单,得用泡沫网一个个套好,再分层摆进纸箱,防止运输中磕碰。” 看着农户熟练地称重、打包、贴单,队员们也学着将不同规格的桃子分类装箱,指尖沾染的桃毛成了独特的 “劳动勋章”。傍晚时分,大家围在农家灶台前,劈柴、洗菜、生火,和农户一起烹饪自己种植的蔬菜,简单的饭菜在欢声笑语中格外香甜。
“这些看似简单的环节里,藏着桃农几十年的经验。” 队员邓梓桐说,沉浸式体验让大家真正理解了 “纸上得来终觉浅”,也为后续的思考积累了最鲜活的素材。
数字化视角:在交流中捕捉产业升级的可能
在与桃农的朝夕相处中,团队敏锐地发现了传统桃园管理中的细节痛点:订单多的时候,装箱发货手忙脚乱,容易出错;外地客户想了解桃子生长情况,却缺乏直观的展示渠道……针对这些实际问题,团队结合专业知识,与农户们聊起了 “信息整合” 的思路:比如能否用简单的表格记录果实生长状态,帮助记忆采摘顺序;能否通过拍照、拍视频的方式,让客户看到桃园的真实环境…… 这些闲聊中的想法并非成型方案,却让桃农们觉得 “新鲜又实用”。“年轻人的思路活,哪怕是随口一提,也可能帮我们打开新视角。” 桃农王阿姨笑着说。
生态与传承:在细节中读懂桃园的 “生存智慧”
桃园生态与种植模式的优化,始终离不开对当地传统经验的尊重。实践中,团队特别关注到阳山桃树对生长环境的 “挑剔”—— 土壤的酸碱度、光照时长、甚至相邻果树的间距,都有讲究。“桃树跟人一样,得细心伺候,混种其他作物容易抢营养。”多年积累的种植经验让桃农们对 “如何让桃树长得好、结出优质果” 有着深刻把握。基于这一实际,团队放弃了原本设想的复合种植思路,转而聚焦现有模式的生态优化:围绕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提升果实品质等方向,与桃农探讨了诸如 “根据土壤情况调整施肥量”、“利用自然条件进行绿色防虫” 等具体做法,交流中不乏对 “如何让传统种植更符合生态理念” 的细节思考。
大家跟着农户学习“看土施肥”:根据土壤干湿程度调整灌溉量,用腐熟的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观察害虫习性,用粘虫板、杀虫灯等物理方式防虫。这些代代相传的 “土办法”,其实蕴含着朴素的生态智慧。队员们一边帮忙记录土壤数据,一边和农户探讨如何让这些经验更精准、更高效。团队成员表示,这些探讨始终以桃农的实践经验为基础,目的是从生态效益角度为传统种植模式提供一些补充思路,让阳山的水蜜桃在保持品质优势的同时,更具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长效联结:让青春力量持续扎根乡村
离开阳山前,团队用镜头记录下这段日子的点滴:桃园里的忙碌身影、农家灶台上的烟火气、村民们朴实的笑容,以及阳山镇在产业发展中形成的独特乡村风貌……团队还和当地农户互加了微信,约定 “常联系”:农户们遇到种植上的困惑可以随时咨询,团队也会定期分享农业技术资讯。“我们计划每年暑假都来看看,不只是调研或实践,更想做些实实在在的事。” 队员陈紫茜说。
此次阳山实践,南信大学子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真心倾听需求,以谦逊的态度深入乡村,在倾听与观察中理解传统产业的韧性与潜力。正如队长蒋昕岳所说:“尊重农民经验是创新的前提,我们要做的是在保护桃树生长的基础上,寻找生态与效益的平衡点。乡村振兴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在摘桃、装箱、做饭的烟火气里,一点点找到青春与土地的连接点。”这份连接,让高校学子更懂乡村的实际需求,让乡村的发展痛点被更多人看见;这份连接,正是助力乡村发展最珍贵的种子,终将在时光里生根发芽,结出硕果。
此次“三下乡”活动,只是南信大学子“桃气E家”团队投身乡村振兴的开端;未来,他们将把调研所得转化为更贴合实际的思考,持续为阳山桃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青春视角,也期待更多青年力量加入进来,共同探索乡村振兴的多元路径,让阳山的水蜜桃香飘得更远,让和美乡镇的建设蓝图在各方努力下愈发清晰。(文:蒋昕岳 / 图:蒋昕岳、邓梓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