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中原,开拓绿色空间
在中国城市园林绿化与景观设计领域,一位身兼规划师和设计师双重角色的专家正以卓越成绩引人注目。他就是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规划四分院总工程师郭恒,高级工程师、风景园林硕士,美国注册景观工程师(C-27 - Landscaping Contractor)。他先后主持和深度参与了290余项规划设计工作,几乎涵盖所有类型的景观规划设计。凭借对专业的执着和极高的工作效率,郭恒在短短数年间斩获国家级、省级规划设计奖项共16项,其中包括2项国家级大奖和14项省级奖项,令业界瞩目。这些沉甸甸的荣誉背后,是他致力于开拓城乡绿色空间的实践足迹。作为河南省城市精细化管理导则(园林部分)的首席编者和《城市规划与园林景观设计》专著作者,郭恒在实践与理论两个层面同步发力,积极推动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品质提升。行业内评价他为“用规划构筑城市绿色骨架,用设计描绘美好生活”的筑梦师。郭恒也表示:“景观设计不仅是对环境的美化,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系统的营造,须以长远的绿色愿景引领当下的城市建设。”这一信念,贯穿在他主持的每一个项目之中。
城市绿地规划:从义马到长垣
郭恒长期扎根中原大地,擅长因地制宜地规划城市绿地布局。在义马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8-2035)中,他创新性地将哺乳动物、爬行动物、鸟类等作为生态指示物种来布局城市绿地网络,以保护多样化的栖息地。这一规划既涵盖城市各级绿地的空间格局,也融入了“生态城市”建设理念,通过“基质-斑块-廊道”的生态规划手法,使城市绿脉与周边山水相互融合。该项目先后荣获2019年全国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和河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一等奖,成为中西部地区城市绿地规划的范例。此外,他将上述生态规划方法举一反三,应用到巩义市、汝州市等地的绿地系统规划中,引入多样化的森林生态廊道,促进物种迁徙和繁衍,大幅提升了城市生物多样性。在长垣,郭恒主持编制了《长垣中心城区绿道专项规划(2016-2030)》,针对中原平原城市缺乏山水依托的绿道选线难题提出量化分析方法,创新性地确定最优绿道走廊。这一方法填补了行业空白,后来被应用于多地绿道规划实践。该规划荣获2019年河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
义马市绿地系统规划综合安全格局分析
作为长垣城市绿色空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郭恒还主导了长垣城乡总体规划(2016-2030)和中心商务区发展规划(2012-2020)等宏观规划,明确了城市扩展方向和功能布局。他在规划中巧妙地平衡了城市建设与绿地保护,为这座经济强市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样在长垣,郭恒关注微观环境品质提升,主持了高速入口东侧游园(又名“迎宾憩园”)等小微绿地项目的景观设计,将城市“门面”的形象与生态功能相结合,被评为河南省优秀勘察设计奖推荐项目。从市域绿地网络到口袋公园,郭恒在不同尺度上为城市织就绿意盎然的“生态绿脉”,展现出系统性与细节品质并重的规划设计功力。
长垣城乡总体规划(2016-2030)用地规划、绿地系统和景观结构
城市更新与生态修复的先行者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许多城市面临老旧城区功能退化、环境品质下降等“城市病”。郭恒敏锐地抓住这一社会需求,积极投身城市更新与生态修复实践。他主持的新乡县中心城区城市修补专项规划就是典型一例。该规划通过梳理城市公共空间和基础设施短板,提出了老城有机更新、“留白增绿”等系列举措,使老城区重新焕发生机。与“城市修补”相辅相成,郭恒主导编制了《新乡县中心城区生态修复专项规划》,聚焦城市河渠水系治理、废弃地复绿、生物栖息地恢复等生态问题,为城市修复“绿肺”。这一系列“双修”规划同步推进,从空间机能和生态环境两方面全面提升了城市品质,新乡县项目也因综合效益显著而双双获得省级优秀规划设计奖。
新乡县中心城区生态修复专项规划
在水环境治理领域,郭恒的创新实践同样令人瞩目。他担纲设计的长垣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以生态优先的思路整治城区河道水系,打造海绵城市示范。通过构建石笼网-松木桩生态驳岸、雨水花园、生态湿地和亲水绿廊,不仅改善了水体水质,也为市民提供了亲水休闲空间,该项目获评2023年河南省优秀勘察设计奖。同期进行的容园二期景观工程,则是在老城区更新中增添绿地开放空间的代表。郭恒带领团队对城中撂荒林地进行景观再造,保留原生苗木营造郁郁葱葱的全民乐园,并特别关注无障碍环境与全民健身设施配置,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容园二期项目建成后成为周边居民休憩的新地标,荣获2023年河南省优秀勘察设计奖。郭恒主持的长垣水环境提升工程和容园公园二期先后在全省获奖,是城乡生态修复与民生改善有机结合的典范。此外,在商丘市中心城区公益广告详细规划中,郭恒大胆拓展城市更新的内涵,通过规划布局27处公益广告设施,将城市文化宣导融入街头景观,营造了既美观又富有社会意义的公共空间氛围。这个独特的专项规划获得了2023年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二等奖。郭恒对城市更新与生态修复的探索,体现出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既改善人居环境,又提升城市的人文关怀。
长垣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改造前后对比
文化传承与生态融合:打造城市名片
在郭恒的众多代表性项目中,洛阳市隋唐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万亩生态园林)一期工程是一座里程碑式的作品。隋唐洛阳城遗址是中国“东都”文化的重要见证,规划范围逾万亩。郭恒带领团队在设计中秉承“保护为先,传承文化”的原则,复原隋唐里坊格局的历史风貌,同时创新设计“悬河”方案破解文保和水系建设之间的矛盾,将历史人文与城市绿地有机融合。项目建设了多处雨水花园和生态林地,实现了遗址保护、生态景观与市民休闲的多重功能平衡。这一大型文化景观项目建成后,不仅成为洛阳城市新名片,还在2022年斩获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业内专家评价认为,隋唐遗址公园项目探索出“大遗址保护与生态园林结合”的新路径,对全国其他历史城市的园林建设具有示范意义。郭恒通过该项目展现出的文化洞察力和生态营造功底,也进一步奠定了他在业界的领军地位。
洛阳市隋唐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万亩生态园林)一期工程鸟瞰图
洛阳市隋唐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万亩生态园林)一期工程建成后效果
在郑州海滩寺文化商业街项目中,郭恒结合当地悠久的“海寺晨钟”历史文化,以现代手法创新性地诠释传统元素。他在项目中设置了体现传说的“金凤顽石”雕塑,并结合建筑立面钟楼影像,营造中心广场倒影的景观效果。此外,他从古画中提取“海寺晨钟”图案,将其巧妙运用于回廊栏杆、地面雕刻和装饰墙体中,通过铜板、铁锈板和动态灯光营造历史与现代交融的独特街区风貌,完美地展现了地域文化与商业活力的融合。在浚县前年古城的门户区(云溪路)景观设计中,郭恒则着重解决旅游季节性变化带来的空间需求问题。他还细致调研当地建筑元素,将传统的石材纹理、木质构件、历史牌坊和民俗座凳等元素融入街区设计,完美诠释了古城历史与现代生活的统一,项目建成后年游客量迅速超过300万人次。
浚县云溪路景观设计效果图
创新研究引领行业发展
除了具体项目实践,郭恒还以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引领着行业的发展。他注重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多学科方法融入规划设计。早在研究生时期,郭恒就专注于森林城市与景观生态的交叉研究,其硕士论文提出了城市森林景观格局的综合研究框架,为生态基础设施规划提供了新思路。工作后,他继续在这一领域深耕,不仅将景观生态学的理论运用于绿地系统规划实践,还通过“千层饼”(Layer Cake)等创新规划模型来综合考量城市空间和生态要素。正是凭借这些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探索,他荣获了“中国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等重量级奖项。郭恒还前瞻性地将“食用景观(Edible Landscape)”理念引入城市绿地规划领域。他与同行合著的《回归田园——城市绿地规划视角下的食用景观》中,他构建了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定量分析食用景观带来的生态效益和社会价值。这一创新探索填补了国内相关研究空白,也顺应了国际上园林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河南省城市活力监测评价报告》
郭恒的专业影响力还体现在大数据与城市研究方面。2021年,他深度参与《河南省城市活力监测评价报告》,通过采集分析全省各城市经济、文化、环境等多维度数据,量化评估城市活力水平。这份报告成果丰硕,为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并荣获2023年河南省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一等奖。在民权县、汝州市、新乡市等地,他根据当地产业和生态特征定制绿地规划方案,既满足功能需求又凸显地方特色,为多个城市的生态未来做出了实质性贡献。”其中,由郭恒主持的民权县县域村庄分类和布局规划(2020-2035年)针对传统农业县域面临的人口分布和用地粗放问题,提出村庄分类分级和中心村培育策略,优化了乡村聚落布局,该项目也在2023年获评河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三等奖。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从具体设计到宏观研究,郭恒都在不断以创新思维为行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他积极参与行业学术交流,身为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会员、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事等,在专业刊物发表多篇论文,并多次受邀在规划评审会上担任评委,为行业培育和推介新成果不遗余力。
郭恒和他的景观团队
初心不改的绿色愿景
纵观郭恒的职业轨迹,从三秦大地的森林城市规划到中原腹地的园林绿化提升,再到古都洛阳的遗址公园建设,他始终坚守着“让城市更绿色、更宜居”的初心。在采访的最后,郭恒谦逊地将成绩归功于团队合作和时代机遇:“我的每一个项目成果,都离不开集体的智慧和各级领导对园林事业的重视。我只是恰好站在时代浪潮前沿,把专业所学融入到城市发展的需求中。”正是这种专业精神与责任担当,使他在不到40岁的年纪就取得了令同行称道的成就。如今,郭恒正带领着他的团队继续奋战在规划设计一线,为中国城市园林景观的高质量发展谱写新的篇章。每一座经过他精心打造的公园和绿地,都如同点亮城市的一颗颗明珠,映射出他对这片土地的深厚热爱和对未来城市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