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人才生态:科锐国际共话“新黄金时代”大健康产业的破局之路

重塑人才生态:科锐国际共话“新黄金时代”大健康产业的破局之路

来源:中新网 2025-07-23 14:5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新网上海新闻7月22日电(徐银)7月18日,由浦东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指导,E药经理人支持,科锐国际主办的“破局重塑·智驭未来:大健康人才价值重塑私享沙龙”暨《2025医药大健康人才趋势报告》首发盛会在上海中心举办。

本次活动由科锐国际大健康业务高级总监林伟东主持,多位业内专家大咖、政策专家,以及来自费森尤斯、诺华中国、基石药业、康缔亚(Caidya)、益诺思、合富中国、宜明昂科、复旦张江、上药帛康生物医药等40余位业务高管及HR负责人,围绕“大健康产业动能转换下的人才价值重塑”核心议题,共话产业新变局中人才供应链构建、组织能力升级与人才价值创新的路径,为行业发展注入前瞻智慧。

政策赋能:上海人才落户体系为大健康产业注入“强心剂”

活动伊始,浦东新区人才工作局一级主任科员赵博韬对上海市人才落户政策进行了系统解读。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与国家战略枢纽,上海以“总量调控”与“结构优化”为双重目标,构建起覆盖多元人才类型的落户体系。该体系以 “居转户、人才引进、留学生落户、特殊人才认定” 四大路径为核心,通过差异化条件设置与动态调整机制,精准匹配重点产业人才需求——既实现总量与结构、普惠与特惠、效率与公平的三重平衡,也为大健康等战略产业的人才集聚提供了政策支撑,助力上海夯实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的核心定位。

行业变革:大健康人才与服务逻辑的“破局重构”

科锐国际高级副总裁段立新解读《2025 医药大健康人才趋势报告》时指出,药企已从单一环节突破转向全链条增长路径开拓:研发端坚持“双轮驱动”,兼顾创新与效率;生产端加速本土化布局,强化供应链韧性;商业化端通过“自建团队+CSO合作”“组织架构动态调整”等灵活策略提升市场响应速度。

人才市场整体呈现“总量收缩但核心需求凸显”的特征:2025 年大健康领域招聘总量虽延续收缩,但早期研发、生产制造、临床研究、商业化落地等关键环节,多数企业明确将维持或扩大招聘规模。同时,人才画像从“垂直深耕”转向“多维融通”——在专业经验与学历基础上,快速学习能力、战略执行力、系统性思维及数据分析能力成为核心考量。

面对新常态,人力资源服务需重构逻辑。段立新分享了科锐国际的实践:一方面通过技术赋能积极布局AI工具的开发提升服务人效,保持与行业优质人才的常态化链接,聚焦认同企业文化的长线伙伴储备;另一方面需锚定 AIDD、数字化转型等前沿机会,通过人员能力升级与管理模式优化提升服务关键客户的能力。此外,整合生物医药领域猎头、RPO 及灵活用工业务,缩短服务路径,已高效吸引并响应了更多、更高端且要求更高的需求,形成良性循环。

全球化引擎:人才能力进化与组织文化升级的“双轮驱动”

复星医药联席总裁王兴利认为,药企全球化的关键在于人才与组织升级。当前全球创新药增长加速,研发从“多赛道” 转向 “高精尖” 突破,从 “多要素” 驱动迈向“高效率”提升。

细分领域中,肿瘤仍是目前复星医药投入最大的领域之一,但企业已开始平衡治疗领域布局;抗体ADC、核酸药物、细胞治疗等领域因技术突破人才需求旺盛,其中细胞治疗领域尤其需要提质增效类技术人才。同时,AI 在药物研发的靶点选择、临床决策等环节作用显著,可提升研发效率与决策科学性。

在王兴利看来,国际化人才需兼具跨文化理解与融合能力,既要了解国外经验,也需适应国内环境,关键在于理解对方做事方式并实现合作融合。对于医药领域从业者,沟通能力、多维管理能力、战略思维、企业家精神、市场洞察能力、专业能力这六点至关重要。

其中战略思维的“选择力”是中国药企研发战略变革的关键,敢于做选择,选对正确的方向,在有限的资源下做最关键的事,是一个企业长足发展的核心要素。而企业要成为跨国药企,组织文化是核心,需弱化单一文化、提升普世价值,营造平等沟通、以责任为决策核心的氛围,这样才能吸引全球人才并促进创新。

投资视角:技术迭代下的“全链条人才”需求与创新突破

某知名健康科技投资机构中国区合伙人指出,医药行业面临 “反摩尔定律” 困境:研发成本从“每 10 年 10 亿美金”增至“15 年 20 亿美金”, 2022年,全球前20药企医药创新IRR延续下降趋势至1.1%。而当前的中国医药企业的研发投入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在高速增长。这推动全球药企从“自研为主”转向“并购 + License in/out”模式,中国市场 Big Pharma 与 Biotech 并购活跃度领先,License out 成为行业重要支撑。

随着当前医药行业技术迭代加速,极早期交易成为热点。他表示,这些趋势对企业和人才提出新要求:技术层面需打通“早研—临床—BD”全链条,人才层面需具备横向整合能力,既要懂早研技术,又要理解临床需求和交易动态,打破部门壁垒。

中国标杆:从“产品出海”到“技术升维”的全球化实践

和铂医药 CFO 陈侑晨认为,中国正加速成为全球生物科技创新核心引擎。中国凭借“速度、质量与成本控制”优势,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生态,在 ADC、双抗等技术平台已展现全球领先实力,创新药 License-out 交易爆发式增长,国际药企持续加码中国研发管线。从“产品出海”到“技术升维”,中国创新药正重构全球产业价值格局,低成本、高效率、快响应及完善生态是核心驱动力。

他介绍,全球化是和铂医药核心战略。和铂医药依托全球唯一全人源抗体平台诺纳生物,构建“技术平台+管线研发”模式:通过技术服务获得稳定现金流,依托自研管线追求高成长。管线已从肿瘤拓展至炎症免疫、代谢等领域。对外合作方面,已与阿斯利康、辉瑞等达成超 60 亿美金合作,同时诺纳生物创新平台持续迭代升级,拥有超过100个合作方、推进超过300个项目,为全球化持续提供技术支撑。

圆桌环节,现场嘉宾共同畅想AI时代的变革与影响,在谈及2030-2035 年中国医药行业的远景时,均展现出十足的乐观与坚定信心,并一致认为:三十年来中国医药行业已实现从“仿制药为主”到“参与全球创新”的跨越式发展,而在未来,行业将稳步迈向从“创新跟随”到“全球引领”的更高阶段。(完)

免责声明:该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黄凌睿】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