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脚步丈量茶乡土地,华农学子全链条调研助力茶产业振兴

青春脚步丈量茶乡土地,华农学子全链条调研助力茶产业振兴

来源:日照新闻网 2025-07-23 13:4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近日,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茶脉寻踪”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8名成员走进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千丈坑村,开展为期一周的茶产业调研活动。团队聚焦产业链痛点,围绕茶叶种植、加工、销售和政策支持四个环节,通过实地走访、深度访谈和沉浸式体验,探寻茶产业发展中的现实难题与破局之道。

深入田间地头,把脉生产痛点

“村里种茶有基础,但年轻人留不住、好茶叶卖不出好价钱,这是我们最头疼的事。”千丈坑村村支书田礼玉的肺腑之言,道出了茶乡发展的困境。如何破解这一难题?7月2日,团队走进茶园,尝试从源头寻找答案。

绿意盎然的茶山上,茶农田书信正手把手地教队员们采茶要领。“采茶要把握时机,手指要轻提不能硬拽,否则会损伤芽头。”起初笨手笨脚的队员们经过反复练习,渐渐掌握了技巧,也对茶叶生产的精细程度有了更深体会。“原来一杯好茶背后,要付出这么多心血。”队员们感慨道。

图为实践团队队员们茶园亲自采摘茶叶后合影留念 周自杰摄

随后,团队深入走访了当地茶农,详细调研茶叶种植的各个环节。调研发现,普通茶农的种植规模多在5-7亩之间,年产鲜叶约3万斤,但除草、采摘等关键环节高度依赖人工,生产效率较低。在与茶农熊远贵的交流中,团队了解到更多现实困境。这位有着丰富种植经验的茶农坦言:“干旱是最大的威胁,去年因此减产近三成,真是心疼坏了。”他表示,如果能推广抗旱品种,将极大提升茶园的抗风险能力。走访中,队员们注意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茶农们既对新品种、新技术充满期待,又因担心投入风险而犹豫不决。这些来自一线的真实声音,都被团队仔细记录,成为后续研究的重要依据。

图为实践团队队员们对经验丰富的茶农熊远贵进行访谈 周自杰摄

探访加工环节,见证匠心传承与转型之困

在沁园茶业加工厂,团队成员全程观摩了茶叶从鲜叶到成品的蜕变之旅。生产车间里,传统工艺与现代设备相得益彰:鲜叶验收严格把控原料品质,杀青工序中手工炒制与自动化设备协同作业。“我们的核心工艺在于既要锁住鲜叶的翠绿色泽,又要彻底去除青涩水汽。”沁园茶业技术总监陶连双向团队讲解道。

在特色花茶生产区,一场关于香气的艺术正在上演。茶坯与新鲜栀子花经过精确配比后,在恒温环境下缓慢交融,再通过低温烘焙将花香层层渗透。队长钟梓月仔细观察后赞叹:“这道窨制工艺不仅需要丰富的经验,更考验匠人的耐心与细致,堪称传统智慧与现代质量控制的完美融合。”然而,繁荣表象下暗藏隐忧。陶师傅不无担忧地表示:“茶叶加工劳动强度大,年轻人普遍不愿入行,现在工人平均年龄已经超过55岁。每到采茶旺季,常常因为人手不足导致鲜叶不能及时加工,严重影响成品品质。”这番话让队员们深刻意识到,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平衡,是茶产业持续发展必须面对的课题。

图为技术总监陶连双向实践团队队员们讲解花茶制作工艺 周自杰摄

走访市场终端,洞察销售瓶颈

在深入了解生产环节后,团队将调研视角转向市场端,与当地茶商展开深度对话。古皂茗毫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黄开华直言行业痛点:“虽然我们已布局线上线下双渠道,但品牌知名度不足、产品同质化严重等问题依然制约着发展。想打造高端礼盒,但没有品牌溢价支撑,很难卖出好价钱。”在交流中,团队成员注意到一个积极信号:茶商们对“直播带货”“私人定制”等新业态表现出强烈尝试意愿,这种创新求变的态度为产业升级注入了新动能。

图为实践团队队员们与当地著名茶商黄开华深入交流 周自杰摄

在长阳茶叶专卖店的实地探访,让调研更加立体生动。沁园茶业销售主管田礼玲如数家珍地向团队介绍“清江玉叶”“长阳毛尖”等特色产品——从历史渊源到文化内涵,从采摘标准到冲泡要领。当嫩绿透亮的茶汤倾注而出,清甜的花果香瞬间弥漫整个空间。“这些生长在海拔800米云雾带的高山茶,因芽头肥壮、内质丰富而广受外地客商青睐。”田礼玲自豪地介绍道。通过这次沉浸式体验,团队成员更加确信:打造具有文化底蕴的区域公共品牌,不仅是提升产品附加值的有效路径,更是传承中国茶文化的重要载体。

图为实践团队队员们与长阳茶叶专卖店销售员田礼玲交流 钟梓月摄

聚焦乡村创新,共绘发展蓝图

针对产业发展瓶颈,千丈坑村村委会主动破局,探索出一系列创新解决方案。面对农村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短缺问题,村党总支部委员李长芬介绍,村里创新组建了“采茶社会化服务队”,通过"年前签订服务协议"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将服务规模从最初的5组10人扩展至25组50人,不仅确保了茶叶及时采收,更成为宜昌市推广的示范案例。

图为实践团队队员们与千丈坑村党总支部委员李长芬进行交流 周自杰摄

在品牌打造方面,村里实施“母子品牌”联动战略。村委会书记田礼玉表示,通过依托市级公共品牌“宜红茶”的影响力,村里重点培育“八百里清江”“大雁”等特色子品牌,并在武汉等城市设立品牌形象店,逐步提升市场认知度。“我们的目标是未来三到五年内,通过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提升加工工艺、推动茶旅融合发展实现产业升级,最终打造万亩茶叶公园,让千丈坑茶叶走出深山,香飘四方,”田礼玉充满信心地描绘着发展蓝图。"

“一叶知秋意,一茶见匠心。”在为期数日的深度调研中,实践团队员们扎根茶园、走访作坊、对话匠人,既触摸到传统茶产业转型的阵痛,更感受到基层创新迸发的蓬勃活力。从指尖的茶芽到杯中的芬芳,队员们见证了茶叶背后的产业脉络。他们将以此次调研为起点,把田野发现转化为智库方案,用专业视角解构发展难题,让青春智慧在乡村振兴的土壤中生根发芽。(撰稿:钟梓月 邱宇倩 刘恒艺)

免责声明:该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黄凌睿】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