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书斋梦”到“泥土香”:广工青年突击队的“下田记”

从“书斋梦”到“泥土香”:广工青年突击队的“下田记”

来源:日照新闻网 2025-07-23 13:4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炎热暑期,七月的梅州,双华镇双华村村落的稻田如铺金毯。一群背着草帽、手持镰刀的大学生涌入田间,割稻的“唰唰”声、打谷机的“突突”响,打破了乡村午后的静谧。这是数缘小队赴梅州开展“三下乡”的身影。队员们深入稻作一线,在割稻、打谷的劳作中,探寻“粒粒皆辛苦”的农忙写照;踩在客家村落的乡土上,用劳作探寻客家文化的中精神脉络;行走在田间地头,用青春的力量书写下“乡村振兴”与“百千万工程”的注脚。

初战稻田:在“手忙脚乱”中读懂耕耘

“镰刀要贴紧稻秆,腰杆别僵着!” 村民握住队员的手,示范着收割动作。田埂上,“理论派”与“实践派”激烈碰撞,从“握不稳镰刀”到“半小时割完一垄”,从“怕沾泥躲着走”到“踩进泥土找手感”,学生们在稻田中慢慢摸索,触摸到土地最真实的肌理与温度。

图1 队员与村民一起割稻谷

打谷现场:在机械轰鸣里读懂乡土

晒谷场边,老式打谷机吞吐着稻穗,谷粒如金雨飞溅。稻穗上长芒尖尖的,一不小心就被打谷机高速旋转的滚筒带到空中,附在队员们的身上,像是淋了场金黄色的雨。队员们在一旁打谷,一位阿叔在一旁笑吟吟的收拾起掉在地上的稻谷,农忙时一幕幕温馨的场景都被直播记录了下来,将这份农忙的快乐分享到云端,与千万网友一起共享农忙丰收的喜悦。

图2 队员们打谷时直播的截图

客家阿叔、阿婶与队员们用客家话交谈着家长里短,“村子里的客家习俗,稻谷长势怎么样,收好的稻谷怎样卖出好价钱……”。在这一片笑声中,队员们通过直播平台与网友们互动,客家文化和乡土气息顺着网线走出了大山,铺开在人们面前。镜头里,客家阿叔用客家话讲解着打谷的要领,客家阿婶唱着客家山歌,吸引着人们将更多一点的目光转向乡村,跨越屏幕看到客家的风土人情。

乡土回响:从“过客”到“参与者”的蜕变

暮色四合,晒场上的谷堆垒成小山,村民们和队员们忙着将地上的谷子收拾好,一袋袋沉甸甸的稻谷,盛得是丰收、是劳动后的果实,更是队员们从平时匆匆路过时看上一眼的“过客”到田间地头劳作的“参与者”的蜕变,这些都令人无比动容。队员们也感叹道:“原来‘悯农’不是只诗句中的空谈,更是要做到刻进骨头的共情,明白粮食的珍贵。”

图3 队员们和村民一起收拾稻谷

这场割稻打谷,不仅是让队员们下田领悟到劳动教育的真谛,更是让“乡村振兴”从口号变成具象的牵挂。在“百千万工程”中“城乡互助”的下田实践里,队员们帮着村民们割稻、打谷,帮着阿叔阿婶宣传着稻米和客家文化,青春的种子,正在乡土里悄然扎根。

稻穗低垂处,青春正昂扬

当打谷机的轰鸣渐歇,晒场上的金谷泛着柔光。队员们或许没能成为“割稻能手”,却在汗水中读懂了:乡土不仅是课本里的“三农问题”,更是无数人坚守的家园;劳动也不只是“任务”,而是连接城市与乡村的纽带,更是促进“乡村振兴”、宣传客家文化的实在。当队员们带着满身的长芒与疲惫启程返回时,他们的脑海中一闪而过的念头不是满身的疲态,而是稻田里阿婶灿烂的笑容、碧青的稻杆和阳光下闪烁的金色长芒。

图4 村民割稻时的场景

“能够回到家乡并为这里的人们做些事情是我一直以来的想法,从城市到田间地头,这是一种完全不一样的体验,也成为我读懂‘乡村振兴’并需要为之努力的课堂。”一位队员感慨道。将农忙时刻用直播记录,将文化宣传落在交谈之中,队员们将“百千万工程”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在乡土上书写自己的青春答卷。

从书斋到田埂,从握镰到打谷,广工数缘小队将青春的答案写在泥土里,这是一堂永不落幕的“乡土课”,更是当代青年与乡村土地的深情对话。

(广东工业大学法学院 陈浪城,闫思颖 ,甘欣怡,廖妤 )

免责声明:该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黄凌睿】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