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上午,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逐梦新晃推普韵,侗乡共语进万家”暑期社会实践团在新晃侗族自治县凉伞镇中心小学,开展了一场融合科学探索与普通话推广的特色课堂。课堂以“水”为主线,通过虹吸实验演示、水的作用讲解及防溺水安全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孩子们用标准普通话表达与交流。
图/孩子们认真做实验
“大家看,这是塑料杯,这是吸管,今天我们要用它们做一个平均分水的神奇实验。”团队成员黄敬贤边操作边示范,要求孩子们跟着重复关键术语:“虹吸现象——”“大气压——”,在模仿中纠正发音,让科学词汇的标准读法深植于心。当水流顺着吸管从一个塑料杯流向另一个时,孩子们兴奋地举手,分享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老师,水真的‘跑’过去了!”“它像一条小蛇在管子里动!”黄敬贤耐心倾听,及时纠正个别孩子的方言表达,鼓励他们大胆描述实验现象。
图/团队成员黄敬贤指导学生做实验
在讲解水的作用环节,黄敬贤引导孩子们列举生活中的例子:“谁能说说,水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用?”“喝水!”“洗衣服!”“浇花!”孩子们踊跃发言,黄敬贤逐一肯定,并引导他们把词语扩展成句子:“水可以滋润花草,让它们长得更茂盛。”在句式练习中,孩子们的表达愈发流畅。
图/小朋友们积极回答问题
针对凉伞镇多水域的特点,课堂特别加入防溺水安全教育。“要是看到有人落水,该怎么做呢?”黄敬贤的问题引发小团体讨论,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偶尔冒出的方言土语会被同伴笑着纠正。最终总结出的“安全约定”,在一遍遍复述中,不仅加深了记忆,也让孩子们的表达越来越自信。孩子们在互相纠错、彼此学习中,不仅强化了安全意识,更提升了用普通话沟通的自信。
这堂特殊的课堂,让科学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萌芽,让安全的意识在话语间扎根,更让普通话成为连接知识与成长的纽带。当标准的发音与求知的目光相遇,当清晰的表达与科学的探索相融,推普的意义不再是简单的语言普及,而是为侗乡孩子打开一扇扇窗——透过这扇窗,他们既能读懂科学的奥秘,也能在更广阔的世界里自如表达,让梦想随清晰的话语一同飞扬。(作者:黄敬贤、瞿可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