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治水智慧与非遗钧瓷文化,增强文化自信,7月19日——20日,河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垕水青芒”实践团赴禹州市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以“探寻禹州‘三都’文化,传承非遗技艺”为主题,通过实地参观、访谈非遗传承人、体验钧瓷工艺等形式,用脚步丈量“三都”禹州的厚度,用手指触摸钧瓷窑变的神奇,用青春视角解码传统文化魅力。
博物馆里的“第一课堂”——从钧官窑片到中医药文化
“垕水青芒”实践团走进禹州市两大文化地标——钧瓷博物馆和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开启实践活动。
在底蕴深厚的禹州市钧瓷博物馆,团队成员依次参观了各个展厅。在瓦店遗址考古展厅,看到了出土的陶器,还有制作精美的玉器、骨器、石器等,通过出土文物探寻夏文化的起源,领略“夏都”文化的源远流长。在“浴火千年”展厅,从古朴的钧瓷碗碟到精美的钧瓷礼品,展示了从唐代到当代的钧瓷发展脉络,呈现了窑火与泥土相拥的钧瓷神奇,诉说着“钧都”的故事。在“大禹之州”展厅,通过丰富的文物和详实的史料,讲述了禹州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大禹治水的故事在这里得到了生动的再现。随后,团队来到禹州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展厅展示了禹州中药材物产以及四大怀药的情况,讲述了禹州千年来中医药文化的积淀、发展过程,重点讲解了“禹州中药材加工炮制技艺”的非遗价值,体味到了“药都”的药香。
“这两座博物馆就像一部立体的历史教科书,”团队成员们纷纷感慨,“通过实地参观,我们不仅加深了对禹州‘三都’文化的理解,更感受到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性。”
图为团队在钧瓷博物馆前合照。陈炳兆 供图
对话非遗大师:一场跨越时空的匠心传承
“垕水青芒”实践团走近两位非遗大师,与大师面对面交流,聆听大师们讲述文化传承的故事。
在禹王锁蛟井旁,省级非遗传承人刘月霞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述大禹治水神话传说,阐释了大禹“疏而不堵、顺势而为”的治水智慧。随后,团队跟随刘月霞老师登上大禹山,参观全国唯一一座坐南朝北的庙宇——禹王庙,聆听“拉王庙”传说,聆听“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感悟大禹公而忘私、为民造福的精神。
图为省级非遗传承人刘月霞向实践团讲述圣旨碑背后的历史。梁硕 供图
在禹州市窑炉博物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任星航老师讲解了钧瓷的制作过程,分享了复原柴烧钧瓷技术的艰辛历程,揭示了钧瓷了“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千年奥秘。随后,带领团队参观了他的馆藏作品,从“凤凰涅槃”、“蟠龙瓶”到“秋月观音瓶”等数百件作品,每件作品都展示着独特的神韵,釉色莹润浑然天成。
图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任星航向实践团讲述复原柴烧钧瓷技术的历程。张钰涵 供图
此次拜访,让队员们真切触摸到了非遗传承中流淌的匠心与那份沉甸甸的担当,对“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有了更为具象和震撼的理解。
南水北调禹州段:42公里“水长城”的科技密码
“垕水青芒”实践团前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禹州段,调研现代水利工程如何与文化遗产保护协同发展,见证“一渠清水永续北送”的时代答卷。在控制中心,团队成员观摩了智能调度系统的运作,通过物联网技术,工程实现了水位、流量等参数的实时监测和远程调控,展示了现代水利科技与传统治水智慧的完美融合。
从神垕古镇到坪山钧窑:一场跨越千年的“窑变”
“垕水青芒”实践团前往中国唯一“活着的千年古镇”——神垕,沿古寨墙、伯灵翁庙、陶瓷官署等历史点位,追寻钧瓷贸易的千年足迹。队员们踏访明清老街,在古窑遗址前聆听钧瓷烧制的历史变迁;驻足老字号工坊,看匠人指尖翻飞拉坯塑形,见证釉料在烈火中幻化成“雨过天青”“茄皮紫”的神奇窑变。在坪山钧窑,成员们化身“工匠”,现场体验拉坯。当指尖触碰到泥坯的瞬间,成员们真正理解了‘守艺’的重量——非遗不仅是技艺,更是融入血脉的文化认同。
图为实践团成员体验拉坯技艺。李琳菲 供图
禹州之行虽短,却让青年学子们收获满满。大禹治水的民本情怀、钧瓷匠造的守正创新、南水北调的时代担当,已深深融入他们的青春底色,成为前行路上的精神动力。(作者:马琬淳 牛思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