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星火‘乡’传·筑红魂”实践团三下乡:闽东红土地上的青春传承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星火‘乡’传·筑红魂”实践团三下乡:闽东红土地上的青春传承

来源:中国网 2025-07-22 16:5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6月28日至7月4日,为充分发挥福建丰富独特的红色资源优势,赓续革命薪火,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星火‘乡’传·筑红魂”实践团走访了宁德市霍童镇坑头村、桃花溪村与虎贝镇东源村等地,在此开展了以“踏寻闽东红色印记,青春筑梦淬炼红魂”为主题的红色研学活动。实践团通过走访红色遗迹、研读历史典籍、瞻仰革命旧址,让一抹鲜艳的红色氤氲在航向新时代新征程的航船上,用青春力量谱写出富有乡土风情的红色乐章。

寻迹乡土红色精神,砺心铸魂传薪火

坑头村是闽东重要的革命老区,被誉为闽东“红色瑞金”。6月28日上午,实践团走进坑头村的乡间田野,围绕“红色资源的挖掘与活化利用”对村民、坑头村干部谢周生进行了访谈。“我们这边有很多体现,隔壁墙上就画着‘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谢书记则以坑头村文化振兴为切入点,向队员们介绍了坑头村以“红色领航,绿色发展”为指引,打造“闽东瑞金,茶乡坑头”特色旅游品牌的规划。同时,谢书记指出,在新时代背景下,坑头村红色文化传承仍存在一些难题,如专业人才短缺、部分革命旧址保护修缮力度不够、红色文化传播形式较为传统等。在他看来,如何让红色文化“活起来”是关键。谢书记寄语青年大学生们:“希望他们能成为传播闽东红色故事的主力军。”

图为实践队参观梅抗革命历史纪念馆,了解坑头村的红色光辉岁月

图为实践队与谢书记围坐共同研读讨论

桃溪溯源探初心,学史明理续根脉

桃花溪村作为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的诞生地,是闽东革命的重要起点。

图为实践队员认真聆听讲解员讲述闽东独立师发展历程

烽烟遗址忆峥嵘,淬志笃行继荣光

牺牲,不是走投无路的无奈,而是义无反顾的抉择。7月3日,实践队先后来到霍童镇支提山、虎贝镇境内的百丈岩革命遗址。在支提山,实践团走入位于华严寺右侧的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纪念园。园内的纪念碑与纪念亭静静矗立,它们是历史的承载者,无声地铭记着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时刻提醒着后人不忘来时路的艰辛与荣光。从讲解员感人的解说、碑刻的一笔一划,实践团了解到闽东独立师在这片土地上的组建与发展历程。随着解说的深入,大家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烽火峥嵘的岁月,真切体会到“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在革命时期的重要意义,对闽东儿女为家乡革命事业舍生忘死的奉献精神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离开支提山,实践队前往虎贝镇百丈岩革命遗址。

从支提山的星火凝聚到百丈岩的铁血魂铸,实践团在一日行程中,与闽东革命的精神进行了一次深刻对话,触摸到闽东革命从“集结成长”到“殊死坚守”的完整脉络。实践团成员们表示,两地一为成长摇篮,一为忠魂丰碑,虽承载不同历史篇章,却共同诠释着闽东革命精神的底色,这份精神将成为青年传承红色基因的鲜活教材。

实践团负责人表示,后续将结合实践记录的红色史料与访谈整理的基层声音,系统梳理闽东革命精神的核心内涵、当代价值及传播路径,形成可助力青年传承红色基因的闽东实践成果,并深入学校、社区开展闽东红色故事宣讲活动,为赓续红色血脉、弘扬革命精神贡献青春力量。

免责声明:该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黄凌睿】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