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落实“聚焦重点、全面普及、巩固提高”的新时代推普工作方针,扎实推进推普攻坚行动,四川师范大学“红色薪火・普润巴山”暑期社会实践队于7月5日至12日走进革命老区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开展以“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实践队依托通江县丰富的红色资源,以“推普+红色文化+乡村振兴”为核心思路,以“推普+”系列行动为实施载体,通过普通话推广深度传承红色文化,让红色精神在当地中小学生、社区居民心中焕发新活力,切实为乡村振兴注入语言动能。
“推普+调查”:探秘通江语言生态
实践队通过走访学校、社区、企业,以及与政府部门座谈等方式,深入调研通江县普通话使用现状及其对乡村振兴的实际推动作用。调研涵盖各年龄段群体的语言习惯、普通话使用频率及汉字规范应用水平,发现当地形成了“普通话与方言和谐共生”的生动语言生态 ——从机关单位的规范公文写作到市井街坊的方言日常交流,从银行窗口的标准服务用语到邻里间的乡音问候,既保留了地域文化的独特韵味,又彰显了通用语言促进社会协同发展的价值。此次调研让队员们清晰认识到:推广普通话并非取代方言,而是为乡村振兴搭建更畅通的语言桥梁,助力城乡信息互通与融合发展。
图为实践队与县语委办工作人员进行交流 成汉平 供图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社区居民就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使用习惯进行交流 王云栖 供图
“推普+红韵”:精神传承文化行
教育推广是推普工作的核心抓手。实践队深入西典培训学校和社区托管班,开展系统性推普教学活动,创新采用“语言训练+红色文化+情景演练+体育活动”的四维教学模式,在第一课堂融合普通话专业教学与趣味活动,通过听音、辨音、模仿练习等环节纠正学生发音;在第二课堂则以红色经典歌曲传唱、诗歌朗诵等互动形式,进一步提升教学实效。
图为实践队员向西典学校学生进行普通话技巧授课 成汉平 供图
“歌韵·推普”传唱红色新潮流
红色歌曲传唱课堂上,《让我们荡起双桨》《歌唱祖国》等经典红歌的旋律悠扬回荡。实践队员耐心指导学生校正歌词发音,在传唱中既厚植家国情怀,又帮助学生掌握普通话发音技巧。
图为实践队员带领社区学生进行红色歌曲传唱 向璎殷 供图
“诗韵·推普”红色诗词品鉴工坊
红色诗词朗诵活动以通江本地红色诗词《空山坝胜利歌》及经典作品《可爱的中国》为素材,队员通过字正腔圆的发音示范和趣味互动游戏,引导孩子们纠正方言发音习惯,感受普通话的韵律之美;同时借助 “诗词接龙”“情景对话” 等环节,将通江红色历史融入教学,加深学生对家乡红色文化的认同感。
图为实践队员向学生讲述红色诗词背后的故事 向璎殷 供图
“推普+体趣”:文体双栖绽芳华
户外活动场上,一场别开生面的“红色地标接力跑”热烈开展。实践队精心设计活动规则:将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空山战役纪念园等通江本地红色地标设为接力站点,孩子们需用普通话准确喊出地标名称并完成指定动作,在运动中重温革命历史,实现“强身健体+语言练习+红色教育”的三重效果。
图为实践队员带领学生进行体育趣味活动 成汉平 供图
“推普+赓续”:红色故地溯源游
为传承红色基因、筑牢信仰根基,实践队前往王坪烈士陵园与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在烈士陵园,队员们向红军烈士纪念碑敬献花篮,深切缅怀先烈;访谈第二代守墓人王建刚,聆听其家族三代接力守陵的故事,感悟“坚守初心”的精神传承。在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队员们通过文献资料、历史文物和场景复原展陈,系统学习红四方面军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历程,深刻体悟红军精神的时代内涵。
图为实践队员与王建刚老人进行交流 成汉平 供图
图为实践队员在红色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前的合影 成汉平 供图
“推普+直播”:语言赋能乡村兴
“世界银耳在中国,中国银耳在通江。”为助力通江特色农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实践队赴通江县陈河镇开展助农直播活动。前期,团队与镇干部、驻村干部座谈,精准分析普通话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场景,对接当地农产品销售需求与发展瓶颈,为直播奠定基础;随后深入银耳、木耳种植基地、通江银耳博物馆,调研产业发展现状与技术特点,积累直播素材。直播中,队员们发挥语言专业优势,以标准流畅、生动亲切的普通话推介当地银耳及特色农产品,用实际行动践行“推普助农” 初心,展现青年担当,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图为实践队队员认真聆听驻村干部讲解通江县银耳历史。 何淼 供图
图为实践队队员直播带货现场 米家仪 供图
通过本次实践,队员们深刻认识到推广普通话对乡村振兴的多重意义:基层调研让大家直观感受到语言沟通在乡村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课堂教学让队员们体会到标准语言对提升沟通效率的基础价值;助农直播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际能力;红色教育参访则进一步强化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意识。队员们纷纷表示,将把实践收获转化为前进动力,在未来的学习与工作中持续发挥专业优势,为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通讯员 汪艺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