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工业大学学子走进泸州油纸伞,以千年伞韵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西北工业大学学子走进泸州油纸伞,以千年伞韵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来源:日照新闻网 2025-07-22 16:15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7月16日,西北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伞下千年韵,艺兴百业新”实践队一行前往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镇及尧坝古镇,开展以“泸州油纸伞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通过实地走访的方式,系统调研了油纸伞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传承、文旅融合、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实践成效。此次活动旨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发展中,引导当代青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为乡村振兴贡献青年智慧与青年力量。

古镇新韵:商户借油纸伞增益的生动写照

走进尧坝古镇,沿街分布的油纸伞商户构成了当地的别样景致。实践队走访了解到,受益于乡村振兴政策,古镇的文旅产业持续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升级,游客数量也随之稳步增加,这为油纸伞的销售创造了良好的市场条件。

与商户交流过程中,大家纷纷表示,过去油纸伞的销售范围较窄,收入有限。近年来,依托乡村振兴带来的文旅发展机遇,基础设施改善、宣传力度加大,油纸伞作为特色产品销量大幅提升,商户收入明显增加,家庭生活条件持续改善。

实践队通过调研发现,油纸伞产业在尧坝古镇的发展,既让非遗技艺得到了保护传承,又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效益。商户们经营方式的变化,直观反映了乡村振兴战略在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方面的积极作用。

伞馆藏珍:沉浸体验中感悟千年技艺的坚守传承

“我从小就看我的父母、爷爷做油纸伞,这个伞在我心目中从小就有感情。”在分水岭镇伞里景区的油纸伞博物馆,毕六福这样说道。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毕六福数十年扎根分水岭镇,潜心钻研并严格守护油纸伞技艺。面对现代化挑战,他坚信其文化价值,创办博物馆以便于系统性保护、研究和传授这门技艺。在参观毕六福油纸伞博物馆的过程中,毕六福特意讲述了“伞”这个字的特殊含义,“伞”即“傘”,意为“五人共乘”,在中华汉语里象征着团结一致的精神,而“一人”遮蔽“四人”象征着个人在家庭、民族、国家中的责任感。他的坚守与传承,是泸州油纸伞得以延续的关键力量。

图为毕六福为实践队员讲解油纸伞的故事。王嘉悦 供图

实践队成员们在毕老师的指导下,切身体验了制作油纸伞的一道道工艺。首先是伞骨的组装固定,实践队将水浸、蒸煮、晒干后的竹条开槽钻孔,再将长短伞骨分别固定于上下伞头,通过槽孔对接形成开合结构。‌‌最后使用棉线穿连伞骨,配合“折子”工具调整伞骨间距使其均匀分布。

在裱上纸、绘制好伞面后,毕老师将棉布均匀涂抹上经反复熬制的桐油,之后重点涂抹在伞面和骨架连接处,分3次涂刷(即“三浸三晒”工艺),每次间隔24小时,确保桐油充分渗透。

图为毕六福向实践队员演示伞骨组装。王熙禾 供图

制作一把精致的油纸伞需完成90多道工序,使用上百种工具,耗时约半个月,且全程以手工为主,仅少数步骤采用机械工具辅助。‌‌从选材、制骨、裱纸到涂油,每个环节都蕴含着匠人的智慧和心血。毕六福不仅通过创办博物馆系统保护研究这门技艺,更亲授技艺,致力于将油纸伞所承载的文化价值薪火相传,为其活态传承注入核心生命力。

老街伞艺:匠人匠心托举乡村振兴的产业注脚

在相关负责人的带领下,实践队在分水岭镇老街油纸伞工坊进行实地调研。工坊负责人向实践队员们介绍了油纸伞的生产情况,匠人们现场展示伞骨穿线,穿插竹篾构成稳定结构,随后又着手裱纸作业,将棉纸贴合于伞架。

图为匠人们进行伞骨穿线。景亦菲 供图

交流中,提及线上销售平台运营情况,负责人介绍正在通过社交媒体推广产品。谈及产品定义转变,他指出油纸伞多应用于拍照、家居装饰等场景,实用功能已转向文化消费载体。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当地政府通过组织非遗节等活动对油纸伞进行推广,并提供资金助力油纸伞产业发展。该工坊作为当地特色产业载体,其生产活动直接带动周边村民参与原材料加工。晾晒区排列的油纸伞泛着微光,见证着手工艺与乡村发展的共生关系——以传统技艺为底色,绘就乡村振兴新蓝图。

图为实践队员合影。王熙禾 供图

实践队员表示,在此次暑期社会实践中,他们深刻体会到了非遗技艺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底蕴与工匠精神。走访手工作坊、与传承人交流,实践队员们亲眼见证了油纸伞从选材到成型的精细工序,更意识到非遗保护与产业创新的紧迫性。队员们一致认为,唯有让传统技艺融入现代生活,才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而青年人的责任,正是成为这股力量的桥梁与纽带。(供稿人:姚孟 王淑珍 刘书文 丁奕晨 景亦菲)

免责声明:该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黄凌睿】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