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赤心向党。北京林业大学“红城薪传·北疆筑梦”实践团一行9人,近日深入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这片承载着厚重革命历史的红色沃土,开展了为期一周的“青春向党”红色寻访与理论宣讲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学子们以脚步丈量历史,用青春诠释担当,在追寻红色足迹中感悟思想伟力,于服务北疆实践中淬炼报国初心。
触摸历史脉动,筑牢信仰根基
实践首站,团队便扎进内蒙古民族解放的峥嵘岁月。在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沉浸式情景剧《破晓·1947》将1947年内蒙古自治政府诞生的伟大瞬间鲜活呈现。锈迹斑斑的骑兵马刀、泛黄的历史文件……同学们在“骑兵一师”展厅的文物前久久驻足,触摸革命先辈的滚烫热血。步入青砖灰瓦的“五一会址”,模拟投票表决自治纲领的体验,让书本上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变得可感可知。乌兰夫故居那盏深夜起草纲领的煤油灯,更成为照亮学子们初心的精神灯塔。“亲手破译‘密电码’、在油灯下抄写党史,这种‘身临其境’的学习,让我们深刻理解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队长王泽森感慨道。
活化红色基因,创新时代表达
如何让革命精神焕发时代光彩?团队在兴安领创空间找到了答案。他们学习蒙古族刺绣技艺,创作象征民族团结的“石榴籽”主题扎染作品,用短视频《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记录感悟。在内蒙古党委办公旧址,VR技术重现“四三会议”场景,青年们分组观看、学习制作红色主题纪录片作品,探索“数字赋能”下的红色文化新传播。巴日嘎斯台乡兴安村(兴安农村第一党支部)的文化广场上,“石榴籽邻里大集”热闹非凡。同学们与村民深入交流,参观兴安村第一党支部旧址,并深入了解抗战时期科右前旗的传奇故事,共同制作“枫榆同舟”生态林认养牌,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宏大命题,化作春风化雨的邻里温情。
对接振兴需求,贡献青春智慧
实践深入对接地方发展脉搏。作为北京林业大学的新一代林人,团队专程前往北京林业大学定点支援的科右前旗柳树川村,与驻村李上峰书记展开深度交流。队员们详细了解了北林大在柳树川村实施的民生改善、教育帮扶等系列举措,深切感受到高校智慧服务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在乌兰牧骑宫,同学们不仅参观了设施先进的音乐厅、演出厅,更近距离观摩了乌兰牧骑队员排练豪迈的安代舞。馆内“兴安岭上兴安盟”主题展览,以详实的图文与现代化展陈,全景式呈现了兴安盟从革命老区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壮阔征程,让队员们对这片土地的历史与未来有了更深沉的认同。
实践尾声,同学们在象征团结的五一会址前,将七日收获凝练成《兴安红色基因图谱》电子手册,并在草原上种下代表北林承诺的“团结树”。面向北疆辽阔的天地,队员们集体宣读《北疆青年誓言》,誓言铮铮,回声嘹亮。指导老师牟文鹏表示,此次实践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寻根,更是一次思想的淬炼。学子们将把“红城”薪火带回校园,把“强国有我”的信念融入学业,为北疆发展和民族复兴贡献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
新闻背景:
北京林业大学“红城薪传·北疆筑梦”实践团是该校2025年“青春向党”社会实践专项重点团队,由林学院9名本科生组成,马克思主义学院牟文鹏副教授、林学院团委副书记宋翔宇老师指导。实践聚焦内蒙古兴安盟作为中国共产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首创实践地的红色资源,通过历史寻访、理论宣讲、文化创新、服务对接等形式,引导青年学子深刻领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内涵。(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 王泽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