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金融学院肇庆校区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守艺潮薪队将目光投向潮州手拉壶这一国家级非遗。这项自上世纪 80 年代列入国家工艺保护项目、坐拥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的传统技艺,虽在当地有不少工作室与传承人坚守,却深陷营销困于本土、传承面临断层、群众对互动体验渠道陌生的发展僵局。该队伍正以这些现实挑战为起点,探索助力非遗传承的新路径。
守艺潮薪队探访潮州市裕德堂壶艺研究所,开展调研实践活动
在裕德堂,队员们近距离观察了手拉壶的制作流程,并亲身体验了陶泥塑形过程。看似简单的拉坯成型,实则对力道、角度和手感有着极高要求,稍有不慎便难以成型。这一实践过程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传统手工艺的精细与匠人长期坚守的不易。
潮州市裕德堂壶艺研究所作为非遗传承的重要基地,近年来采取“传承+创新”的双轨发展模式。在技艺传承方面,研究所通过师徒制培养新一代手艺人,确保传统技法得以完整保存;在创新发展方面,积极探索“非遗+文旅”融合路径,通过开设体验工坊、设立手拉壶展览馆、参与文化展览等方式,扩大手拉壶技艺的社会影响力。
守艺潮薪队此次调研旨在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播的结合路径。团队负责人表示,非遗保护既要坚守匠人精神,确保技艺原真性,也要适应时代需求,借助新媒体、文旅融合等方式拓宽传播渠道。
守艺潮薪队探访手拉壶传承人:坚守与困境交织的传承之路
7月5日与7月8日,守艺潮薪队先后走访裕德堂新一代手艺人林植、黄业景两位老师及章栋宇手拉壶工作室的章栋宇老师,围绕手拉壶传统工艺的传承现状与发展前景展开采访。访谈中,三位传承人从自身从业经历切入,深入谈及当前手拉壶传承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他们提到,手拉壶制作技艺难度颇高,从选泥、拉坯到修坯、烧制,每个环节都需要多年经验积累与反复打磨,这导致愿意投身该领域的年轻人数量持续减少,也让手拉壶技艺的传承面临困境。
传承人们身上体现出的“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的坚守,成为手拉壶传承历程中不容忽视的价值内核。手拉壶传承的核心不仅在于技艺本身,更在于其背后蕴含的文化精神与匠人品格。此次专访也使团队认识到在后续宣传工作中应该聚焦传承人的坚守故事与工艺细节,重点挖掘手拉壶制作中的技艺难点与文化价值,寻找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的结合点,助力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
(图为队员对章栋宇老师进行采访)
守艺潮薪队在滨江长廊举办手拉壶文化体验展
7月8日至9日傍晚,守艺潮薪队在潮州滨江长廊成功举办“潮州手拉壶文化互动体验展”。为确保活动效果,团队前期组织队员分四批次前往北堤、牌坊街、开元寺、滨江长廊等人流密集区域进行实地考察,最终选定安全系数高、人流量适中的滨江长廊作为活动场地。
活动现场精心设置了三大互动体验区:“手拉壶工艺翻卡”——通过趣味翻卡游戏生动展示制壶工艺流程;“手拉壶拼图”——以拼图形式呈现经典壶型,让参与者了解壶体结构;“手拉壶知识问答”——涵盖朱泥特性、烧制温度等专业知识。该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驻足参与。一位8岁的小参与者兴奋地表示:“翻卡游戏让我记住了做壶的每个步骤,原来一把壶要经过这么多工序才能完成!”随行家长也表示:“这种互动方式比单纯看展板有趣多了,孩子玩得很开心,还学到了知识。”
此次活动通过前期周密选址和精心设计的互动环节,成功将专业的手拉壶知识转化为大众喜闻乐见的体验项目,为非遗文化的创新传播探索了新路径。未来将继续通过场景化、互动化的方式,将专业的手拉壶知识转化为大众易于接受的文化体验,让传统工艺以更生动的方式走进公众视野。
作为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的一员,队伍通过探访传承基地、对话传承人、举办文化体验展等一系列实践活动,深入了解了潮州手拉壶的传承现状与发展困境,同时也在非遗的保护与传播积累了宝贵经验。这支青年队伍的实践,不仅是对 2025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乡村文化遗产活化利用要求的积极响应,更彰显了新时代青年守护文化根脉的自觉担当。
接下来,团队将把线下实践的点滴收获转化为线上传播的澎湃力量,通过新媒体矩阵系统推送调研纪实、传承人专访、体验活动集锦等内容,让潮州手拉壶的匠心故事跨越地域界限,走进更多人的视野。在非遗传承的漫长征程中,守艺潮薪队的探索或许只是微光,但无数这样的青春力量汇聚,终将照亮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交融的新路径 —— 这既是青年一代对文化传承的郑重承诺,更是文明乡风建设中最动人的青春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