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生故里,“民本”法庭。近年来,滨州市邹平法院韩店法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秉持“崇尚法治、服务民生”理念,坚持融合共治、守正创新、精准善治,让“小”法庭彰显“大”作为,多元解纷、破产审判、优化营商环境等工作取得新成效,不断书写司法为民新答卷。
融合共治,解锁和谐乡村法治密码
“刘庭长,长话短说,现在20几户村民因为租赁费问题,情绪非常激动,现在都聚集在村委了,麻烦你过来看看吧,给我们提供一下法律上的帮助。”某个工作日,韩店镇某村村书记的紧急来电打破了韩店法庭的宁静,在村里,有矛盾纠纷找法庭帮忙,也成了和谐乡村建设的助推器。
“基层纠纷处理不好就会变成影响民生的‘大事’,抓紧时间去看看。”韩店法庭法官们放下手中的卷宗,直奔村委。
“大家不要着急,咱们慢慢说,万事有法,总会有办法的。”在法官们的安抚声中,会议室渐渐地安静下来。了解事情的经过,分析矛盾的根源,沟通、记录,现场法官们忙碌的身影,让村民们感到了心安。
原来,三年前,村里20多户村民的土地租给了一家农产品企业,至今没收到一分钱的租赁费,企业负责人也避而不见,租户们寝食难安。
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后,法官们一直认为,“虽然没有立案,但是也要认真对待。”
根据从村民们那里得到的信息,法官们联系了企业负责人,“不是故意拖欠,实在是资金链断了,资金确实紧张,最近不断有村民围堵,还影响了生产。”承包土地的企业负责人一脸愁容。
一边是急盼回款的村民,一边是濒临困境的企业,韩店法庭综合利弊后,立即联合镇司法所、村委会成立“三方调解小组”,劝导村民,要算“长远账”,企业困境是暂时的,逼跑企业只会引发更多问题,同时与当地镇政府沟通,助力解决贷款难题。
经过11轮反复调解后,终于促成企业与村民达成分期支付协议。村民们纷纷表示,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了,承包土地负责人表示,将会好好经营,尽快将土地租赁费还清。
主动靠前帮助基层矛盾化解,已成为韩店法庭工作常态。韩店法庭创新“1+3+N”解纷模式,以法庭为核心,联动派出所、司法所、村委会,吸纳乡贤、专家等社会力量,织就了一张覆盖全镇的矛盾化解网,真正做到哪里有需要,就把“法庭”搬到哪里。
2025年,韩店法庭受理案件同比下降23%,65%的纠纷在诉前化解,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全力推动乡镇从“司法兜底”向“依法治理”转变。
守正创新:助推营商环境“大优化”
近年来,滨州市邹平法院打破传统“关门清算”思维,探索出“预重整+资产优化”机制,建立“破产案件快速筛查”机制,对具备挽救价值的企业优先适用预重整程序;组建由法官、会计师、律师、行业专家构成的“破产智囊团”,将传统破产程序耗时缩短60%以上;创新“资产模块化处置”模式,通过“线上拍卖+定向推介”拆分处置闲置资产。
化解债务109亿元、妥善安置职工1780人,三利集团等十八家公司破产清算案的顺利审结;3亿余元债务被盘活,较为稀缺的企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处理资质得到充分发挥,300余名职工的就业问题彻底解决……破产审判机制的创新和优化,为鼓励企业家创新创业、促进市场资源高效配置、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提供了有力保障。
近三年,金融法庭审结破产案件80件(含公益强制清算66件),盘活低效资产5.8亿元,帮助7家企业重获新生,打造一支具备独立审理复杂破产案件高素质能力的团队。
精准善治:护航企业行稳致远
“张庭长,非常感谢您,帮我们留住了客户,这比我们赢了官司还要高兴。”案件圆满调解后,辖区某机械制造公司及其供应商负责人对经开区巡回审判点法官表达了感谢。
某机械制造公司与供应商因设备质量问题对簿公堂,涉案金额高达800万元。双方合作多年,此次纠纷仅是因技术标准争议产生的误会。经开区巡回审判点法官没有简单地一判了之,而是从维护企业长远合作的角度出发,邀请行业专家组成“技术调解团”。专家们现场勘验设备、仔细比对参数,用专业的技术知识消除了双方的疑虑,最终促成双方重新签订协议,让企业得以继续合作。
经开区辖区企业多,合同也多,由企业合同漏洞和薄弱的合规意识引发企业陷入发展困境的情况也不在少数。经开区商事巡回审判点成立“企业法律护航中心”,创新开展一系列“定制化”服务。对于规模以上企业,常态化开展“法治体检”,为小微企业开设“合规讲堂”,在工业园区设立“巡回审判点”,让企业在家门口就能解决法律纠纷。针对纺织、铝业加工等不同行业的特点,制作了《法律风险防控指南》,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明确法律指引。
今年以来,经开区商事巡回审判点受理涉企纠纷同比下降41%,企业主动咨询法律事务的次数同比上升3倍。
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韩店法庭将继续用脚步丈量司法广度,以创新提升服务精度,让“小法庭”释放出服务大局、守护民生的“大能量”,绘就基层治理现代化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答卷。
通讯员 刘娜 王新颖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