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至14日,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赴河北省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与21名随队教师,赴河北省石家庄市、保定市及雄安新区开展红色主题教育活动与专题调研,重走革命圣地,笃定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激励青年师生勇担使命、主动作为,争做新时代合格“答卷人”。
7月6日,主题教育活动动员会在石家庄进行。全体师生肃立,高唱国歌。石家庄党史研究专员李小翠应邀做专题讲解,深入阐释“西柏坡精神”的核心内涵与时代价值。
随后,文法学院党委副书记周治瑜做动员讲话。周治瑜表示,作风建设的学习应该走出理论,走进实践,真正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同时,他勉励青年师生在实践中体悟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在行走中坚定理想信念,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
西柏坡寻根:旧址淬炼“赶考”初心
在石家庄解放纪念馆,师生系统了解石家庄解放前后的历史风貌与战斗历程,并观看红色舞台剧《石家庄1947》。舞台剧沉浸式的观演体验让师生重温革命岁月,深刻感受“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严明纪律、“官兵一致同甘共苦”的平等精神,以及攻坚克难的顽强意志。
随后,青年师生来到“乡村振兴”示范村塔元庄村,走进村委会,参观村史馆,深入了解总书记对塔元庄村的殷殷嘱托。其后,师生共同观看了塔元庄村发展纪录片,学习塔元庄村不忘嘱托、向往美好生活的积极向上精神。
团队在正定古城墙下访谈了当地群众,了解其对党的作风建设的见解。“现在办事更方便了,干部常来村里问需求,踏实!”“村里环境越来越好,日子越过越有奔头,这就是好作风带来的变化!”朴实的话语道出了群众对作风建设实效的真切感受,也让师生认识到,优良作风最终要体现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的成效上。
保定砺志:烽火地道铭刻斗争精神
在保定市,师生走进冉庄地道战纪念馆,通过土枪、地雷等实物及历史照片,回顾烽火岁月中的抗战故事。随后进入地道遗址,穿行于狭窄潮湿、机关密布的“地下长城”,亲身体验抗战军民在艰苦环境中展现的非凡智慧与坚韧意志。
转赴白洋淀文化苑,师生探访雁翎队纪念馆,木质鹰排小船、“大抬杆”土炮等展品,生动再现了这支“水上奇兵”英勇歼敌的场景。乘船穿行于芦苇荡时,讲解员李颖介绍:“当年雁翎队员就是依托这片水域,以芦苇荷叶为掩护,多次击退敌人。”在孙犁纪念馆,文法学院讲师袁琳带领师生品读“荷花淀派”文学作品,从文字中感受抗战时期的民族气节与斗争精神,实现历史与文学的跨时空对话。
“无论是冉庄地道展现的‘善斗’智慧,还是白洋淀烽火淬炼的‘敢斗’胆魄,都是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文法学院社会工作2301班欧阳佳琪表示,在实现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更需要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
雄安启新程:青春作答时代考卷
师生前往雄安新区进行实地考察与参观。在雄安印象展馆,通过详实的规划展示、先进的数字沙盘及沉浸式影像,师生系统了解新区“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规划理念,以及“绿色、智能、创新”的建设实践。
在白洋淀畔,实践团队实地走访了新区周边生态区,通过发放问卷、访谈游客与居民,深刻感受到雄安建设背后体现出的务实作风与为民情怀。在与当地群众交流过程中,团队成员听到最多的是“办事更实了”。正是这种“真抓实干、不走过场”的工作状态,激活了发展的活力,也增强了百姓的信心。
通过实地探访,师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从西柏坡“进京赶考”到建设雄安“新时代赶考”的精神传承。文法学院社会学2302班李瑀晗表示,要将此行所见所感所悟转化为学习和工作的动力,立足专业,勇于创新,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学习和未来事业,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新时代“赶考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陈静怡、汤灿、欧阳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