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以支为梦,以教当歌”团队花溪支队暑期支教活动进入第十天。今日课程聚焦创新艺术教育,通过“拼贴诗创作”和“节奏律动进阶”两堂特色课程,为花溪社区的孩子们开启了创意表达与音乐感知的新体验。
拼贴诗课堂:文字碎片中的诗意重构
上午的“拼贴诗”课堂上,小卢老师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创意写作课。教室里铺满了从旧杂志、报纸上剪下的文字碎片,孩子们正专注地挑选、组合这些文字元素。“不需要担心语法规则,让直觉引导你发现文字间的奇妙联系。”小卢老师鼓励道。
有同学将“星空”“奔跑”“萤火虫”三个词语拼在一起,创作出“星空下奔跑的萤火虫点亮了夏夜”的诗句。小卢老师介绍,这种创作方式不仅能激发想象力,还能帮助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的孩子克服写作恐惧。“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诗人,我们要做的只是提供一个表达的出口。”
“我从没想过这些零散的字能变成这么美的句子!”有学生举着自己创作的拼贴诗兴奋地说。她的作品《纸船与月亮》将收集到的文字重新组合:“纸船载着童年的梦/月亮是夜空的印章”。
图 1小卢老师带来的文字魔法小课堂
节奏律动课:从基础拍打到创意编排
下午的音乐课堂迎来了“节奏与节拍”的进阶课程。柚子老师在上周基础教学的基础上,引入了更复杂的节奏型和创意编排。“今天我们不只是打拍子,更要成为小小作曲家。”柚子老师的话让孩子们跃跃欲试。
课堂采用“节奏接龙”的创新形式,每个孩子创作一个小节节奏型,串联成完整的节奏篇章。孩子们使用课桌、水杯、文具等日常物品作为打击乐器,创作出充满童趣的“教室交响曲”。最令人惊喜的是,几个孩子自发将上午创作的拼贴诗配上节奏朗诵,实现了文学与音乐的跨界融合。
“当孩子们把拼贴诗融入节奏创作时,我看到了艺术教育的无限可能。”柚子老师感叹道,“这种跨学科的艺术体验在城市学校都不常见,能在乡村课堂实现更显珍贵。”
图 2柚子老师带领小朋友感受音乐节奏
支教中期观察:成长看得见
支教过半,团队对孩子们的变化进行了阶段性总结。队长徐浩然表示:“相比第一周,孩子们在自信心、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方面都有显著进步。特别是几个性格内向的学生,现在能主动展示自己的作品了。”
部分家长观摩今日课程后表示:“这些创新课程弥补了乡村学校艺术教育的不足。拼贴诗让语文课变得生动,节奏训练开发了孩子们的音乐潜能,这样的素质教育正是我们需要的。”
夕阳西下,教室里仍回荡着孩子们创作的节奏韵律。纸片上的文字碎片和课桌上的打击乐器,记录着这个夏日最动人的教育故事。正如小卢老师所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点燃创意,点燃自信,点燃对生活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