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河子总场1950年成立,1999年与新成立的北泉镇实行“场镇合一”管理体制,成为兵团首个建制镇。该场镇总面积475.76平方公里(北泉镇195.2平方公里),辖23个连队、17个社区,常住人口13.5万,有1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和32个驻镇单位。发展中,场镇斩获多项国家级荣誉,包括全国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镇、首批特色小镇等,清泉集11连等文旅项目颇具影响力,还获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镇域经济500强暨西部50强”等称号。2023年经济稳中有进,地区生产总值33.98亿元(增长4.6%),固定资产投资、双招双引等超额完成任务,税收增长15.6%。产业上,1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5家年产值过亿,33家房地产企业及64家限上企业(含14家年销超5000万元企业)助力发展,工业与三产服务业驱动力强劲。
7月8日,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暑期赴第八师石河子市北泉镇鸿兴翔专业合作社乡村振兴促进团深入石总场农一连,开展棉花秸秆饲料化专项调研。此次活动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及“双碳”目标,聚焦国家一号文件中秸秆利用要求,通过实地走访与问卷调研,掌握当地棉花种植及秸秆处理现状,为推动秸秆资源化利用、服务乡村振兴收集一手资料。
一、连部中的深入对接:同志指引明方向
当日上午11时,调研团队抵达农一连党群服务中心,与连队两委魏巍同志座谈。据介绍,农一连职工身份地面积普遍为40亩,主种兵团选育的“新陆早83号”“新陆早84号”棉花品种,每亩产量约420公斤。这些基础数据为后续调研精准定位提供了依据。
图为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暑期赴第八师石河子市北泉镇鸿兴翔专业合作社乡村振兴促进团于农一连与魏同志对接 王可意供图
二、热浪中的农时坚守:棉田打顶争农时
连部对接结束后,在连长统筹安排下,团队成员分为两组前往连队棉花种植地。时值正午,气温较高,农户正忙于棉花人工打顶作业——打顶是影响棉花产量与品质的关键环节。为不影响农户劳作,团队调整调研方式,放弃纸质问卷,以口头询问形式与农户交流,围绕棉花秸秆传统处理方式、补贴方式及补贴价格等问题展开调研。
图为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暑期赴第八师石河子市北泉镇鸿兴翔专业合作社乡村振兴促进团于农一连对农户进行问卷调查 李生锋供图
图为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暑期赴第八师石河子市北泉镇鸿兴翔专业合作社乡村振兴促进团于农一连对农户进行问卷调查 王可意供图
三、田埂上的灵活问策:秸秆还田是主流
调研数据显示,农一连棉花秸秆处理以机械粉碎还田为主,每亩成本约15至18元。受访农户表示,若秸秆能转化为饲料,既可降低还田成本,又能增加收益;在补贴方式上,相较于一次性现金补贴,更倾向于用成品肥料抵扣。同时,田间调研发现,农一连棉花种植劳作主力中外来务工人员占比显著。这些外来劳动者凭借多年积累的丰富种植经验,深度参与棉花播种、打顶、采摘等全流程生产,以娴熟技能成为当地农业生产的重要力量,为棉花产业稳定运转和产量保障提供了坚实支撑。
分析认为,棉花秸秆饲料化若落地,将从三方面助力乡村振兴:一是助农增收,农户通过出售棉花秸秆,不仅可获得每亩约20元的补贴收入,还能减少秸秆还田所需的机械、人工等支出;二是推动绿色发展,通过减少秸秆焚烧或还田的环境压力,提高棉花秸秆的综合利用率,减少了空气污染;三是促进产业融合,秸秆回收处理环节可催生本地合作社饲料加工业务,延伸农业产业链,带动收集、运输、加工等岗位新增,吸引劳动力就近就业,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新动能。
图为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暑期赴第八师石河子市北泉镇鸿兴翔专业合作社乡村振兴促进团于农一连对农户进行问卷调查 云惟翔供图
四、棉田后的振兴思考:沃野热土化担当
此次石河子大学乡村振兴促进团在农一连的实地调研,让团队初步掌握了当地棉花种植的实际情况,通过与农户近距离交流,团队直观了解到农业生产的辛劳。调研中,团队成员认识到,当前棉花秸秆粉碎还田虽为普遍做法,但探索棉花秸秆饲料化等高效利用模式,对推动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值得关注的是,此次调研不仅是一次生动的实践教学,更成为一堂深刻的国情农情教育课,通过深入了解棉花秸秆的处理现状、农户对补贴政策的诉求以及秸秆饲料化利用条件,也为政府制定棉花秸秆综合利用相关惠农政策夯实了群众基础。调研实践进一步强化了团队成员服务"三农"、投身乡村振兴的责任担当,为后续以专业智慧助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凝聚了行动共识。(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指导老师:张晓莉,带队教师:付奎,文源:魏群 云惟翔,图源:王可意 云惟翔 李生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