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赋能民族地区发展,7月10日,四川民族学院“孜心向党”助力民族地区振兴先锋队奔赴泸定,以青春之姿投身“三下乡”社会实践,在红色热土上书写传承与服务的篇章。
多线并行,实践活动有序开展
先锋队兵分多路,开启泸定实践之旅。三支小队分别奔赴当地北段、南段、沙坝三个社区,开展推普与电商科普宣讲,另有小队在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为小小讲解员进行普通话培训。在纪念馆,队员们与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昆明理工大学实践团队相遇,围绕飞夺泸定桥的红色故事与文化传承热烈交流。还拍摄“红色场馆”“时空穿越”主题视频,用镜头定格历史记忆,让红色精神跨越时空传递。
精细筹备,社区实践流程明晰
7月10日,实践进入关键阶段。除6人留纪念馆拍摄视频、开展小小讲解员推普培训外,其余队员兵分三路,由王欣雨、冯钱粮、张宇乐三名队长各带一支小队深入社区。活动流程环环相扣:先播放电商科普视频,由视频制作人员进行简要讲解,普及电商知识,为社区发展注入数字活力;随后,推普讲解员登场,王欣雨组蒋义洁、张宇乐组何馨仪、冯钱粮组张琼,分别结合宣传单以寒暄互动方式引出普通话的重要性,用质朴话语让居民感知推普意义;最后播放普通话推广宣传视频收尾,生动展现普通话在沟通交流、文化传承中的价值。
图 1“孜心向党”助力民族地区振兴先锋队小分队在沙坝社区开展宣传 周一鸣 供图
为保障实践实效礼品设置尽显用心,一袋洗衣粉搭配一张毛巾为基础套餐,按30份一个社区筹备。同时做好领取登记,确保有序规范。从流程设计到物资准备,每处细节都凝聚着队员助力社区、推广文化的热忱。
在泸定社区开展的推普与电商科普活动取得扎实成效,三支社区实践小队累计覆盖泸定3个社区,通过“视频宣讲+现场互动”的形式,吸引超90名社区居民参与,单社区参与人数均超30人。活动现场发放推普宣传单、电商科普资料共计120余份,居民主动咨询电商操作、普通话应用问题40余条,互动积极性显著。通过播放定制电商科普视频及制作人员现场讲解,帮助居民了解平台注册、产品上架等基础操作,85%的参与者表示“对电商销售本地特产有了初步思路”,为社区特色产业数字化转型奠定认知基础。
普通话培训赋能小小讲解员,红色故事传声更嘹亮
培训以“普通话冒险岛:解锁语言超能力”为主题,设置多重互动环节。队员们先讲解普通话的定义与重要性,结合小小讲解员的工作场景,阐述“说好普通话才能讲好红军故事”的意义;随后剖析平翘舌不分、前后鼻音混淆等常见语音问题,通过“语序纠错”案例讲解语法规范;接着开展绕口令挑战,以“牛奶奶给刘奶奶牛奶”等趣味内容强化发音训练;最后进行“声调跳格子”“自我介绍大挑战”等成果展示游戏,让小讲解员在闯关式体验中提升普通话应用能力。
图 2推普组组员李璐、朱虹焱作为主讲人为纪念馆的50余名小小讲解员开展普通话培训 魏俊杰 供图
本次培训中50余名小讲解员收获成长,小小讲解员们全程积极参与,在语音训练中纠正了“n/l不分”“轻声误用”等问题,绕口令挑战通过率达85%;“声调跳格子”游戏中,90%的小讲解员能准确区分四声并组词;自我介绍环节,孩子们能用普通话清晰表达,部分还主动尝试结合红军故事进行片段讲解。此次培训不仅提升了小讲解员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增强了他们用标准普通话传承红色文化的信心,为红色故事的广泛传播注入“童声力量”。
红色场馆里的时空对话
在纪念馆中,团队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红色邂逅,拍摄视频以“时空穿越”为叙事线索,在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内展开沉浸式拍摄。队员任姿潼饰演的女大学生走进场馆,目光掠过展柜里的红军草鞋、锈迹斑斑的步枪,驻足于红军雨夜急行前往泸定桥的场景塑像前。当她伸手前探时,镜头一转,陈宇涵饰演的红军战士从“画中”走出,带着雨夜急行的疲惫与坚毅,闯入女大学生的幻想——他衣衫褴褛、草鞋浸透泥水,低声诉说着“昼夜奔袭240里”的紧迫、铁索上的枪林弹雨,以及“为了胜利向前冲”的信念。范美玉、袁会晞、何馨怡、丁虹权、李成涛饰演的博物馆讲解员结合场馆展品,向女大学生补充还原历史细节:从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战术部署,到战士们冒着炮火攀爬铁索的壮举。女大学生在“现实与幻想”的交织中,与红军战士、讲解员形成跨时空对话,最终在讲解员的引导下,重新凝视场馆中的红色印记,眼神从最初的好奇转为深沉的崇敬。张宇乐全程跟拍,通过特写镜头捕捉人物表情变化,用光影切换呈现“时空穿越”的奇幻感,定格历史与当下碰撞的瞬间。
图 3推普组组员陈宇涵扮演红军战士在纪念馆拍摄过程中的记录 张宇乐 供图
让红色历史在光影中“活”起来这场拍摄以创新手法激活红色场馆的教育功能:一方面,通过女大学生视角的叙事,打破传统纪录片的刻板模式,让观众跟随角色沉浸式感受历史的厚重,拉近年轻群体与革命历史的距离;另一方面,博物馆讲解员的专业解读与场景化演绎相结合,既保证了历史细节的准确性,又赋予红色故事更强的感染力。视频不仅是对“飞夺泸定桥”历史的影像记录,更通过“时空穿越”的创意,让红军战士的奋斗精神跨越80余年,与当代青年产生精神共鸣,助力红色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与传承,让红色场馆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驿站”。
青春聚首泸定桥,共传红色精神火炬
四川民族学院“孜心向党”助力民族地区振兴先锋队、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脉承初心 桥连征路”暑期社会实践团、昆明理工大学长征精神教育实践活动四川泸定分队,齐聚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四川民族学院实践队约20人,身着红色志愿服;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团队约10人,手持“脉承初心 桥连征路”横幅;昆明理工大学分队约20人,身着统一紫色队服。三支队伍围绕飞夺泸定桥的红色故事,交流文化传承心得,从历史细节回溯到精神当代价值,碰撞思想火花。 期间,众人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口号合作拍摄,用镜头定格青春与红色历史的交融。此次跨校交流,让红色精神在青年群体中多维度传递,凝聚起青春践行使命、传承红色基因的合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青年传承力量。
图 4四川民族学院“孜心向党”助力民族地区振兴先锋队、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脉承初心 桥连征路”暑期社会实践团、昆明理工大学长征精神教育实践活动四川实践分队在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的合影 魏俊杰 供图
今日共发放宣传手册共计187份,其中红色精神宣传手册57份、推广普通话宣传手册61份、电商科普宣传手册67份。“孜心向党”先锋队以行动践行使命,在泸定的实践中,将红色传承、推普惠农、电商赋能深度融合,让青春力量在民族地区振兴中闪光,用实践书写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为红色热土添彩,为民族振兴助力。
(通讯员 张宇乐 任姿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