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桃映振兴 ——衡阳县演陂镇演陂桥村的盛夏增收记

红桃映振兴 ——衡阳县演陂镇演陂桥村的盛夏增收记

来源:周口网 2025-07-18 16:4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七月的衡阳县演陂镇演陂桥村,漫山桃林被沉甸甸的果实压弯了枝头,绯红的桃尖裹着晨露,在阳光下泛着诱人的光泽。果农们穿梭林间采摘的笑声,与快递冷链车发动的轰鸣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乡村振兴的丰收乐章。这甜蜜的忙碌背后,离不开驻村乡村振兴工作队的持续深耕。

“以前桃子熟了就愁销路,烂在地里是常有的事。现在在你们帮助下销路更广了。” 种桃大户王老板望着刚装满车厢的“突围桃”,黝黑的脸上堆起笑容。

深调研破痛点   解锁产业发展“密码”

衡阳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驻村工作队的队员们刚到演陂桥村时,便带着民情记录本一头扎进了村里的大街小巷。他们深知,要帮村里办实事,首先得摸清“家底”——于是,田间地头的田埂上留下了他们的脚印,农户家中的板凳上记下了他们的对话,就连果园里正在忙碌的果农身边,也总能看到队员们驻足询问的身影。

走访中,队员们发现演陂桥村所在的演陂镇,凭借着适宜的土壤酸碱度和温润的气候条件,种出的黄桃、水蜜桃品质格外出众:黄桃果皮金黄带红晕,果肉饱满细腻,咬开后甜香扑鼻;水蜜桃则果皮薄嫩,轻轻一剥就能露出雪白多汁的果肉,一口下去汁水顺着指尖流淌,甜中带鲜的口感让人回味无穷。可就是这样优质的桃子,却成了当地桃农的“甜蜜烦恼”。

“我们种桃讲究‘三分种、七分管’,从疏花疏果到施肥浇水,哪一步都不敢含糊,就盼着果子能卖个好价钱。”一位正在给桃树剪枝的老农叹着气说,“你看这果子多好,个头匀称、甜度也够,可去年就因为没人知道,熟透的桃子运不出去,眼睁睁看着它们在地里烂掉,心疼得夜里都睡不着觉。”

(桃园采摘现场图片)

融媒搭桥    让产业声音“声入人心”

为了解决桃子的销售难题,驻村队意识到宣传推广是关键一环。队长刘训军积极与当地融媒体中心取得联系,详细介绍演陂桥村桃子产业的发展现状、优势以及面临的困境,邀请采访人员深入桃林进行实地采访报道。

当地融媒体立即派出了专业的采访团队来到演陂镇。采访人员顶着炎炎烈日,穿梭在桃林中,用镜头记录下硕果累累的壮观景象,用文字描绘出桃子的鲜美口感和桃农们辛勤劳作的场景。在桃林旁的空地上,采访人员架起摄像机,对正在采摘桃子的桃农进行采访,桃农们质朴的笑容和对丰收的期盼通过镜头传递给了广大观众。

与此同时,衡阳县局(分公司)还联合当地融媒体中心,精心制作了一系列专题节目,不仅展示了桃子的种植环境、生长过程,还邀请专家对演陂镇桃子的品质进行点评,在电视、网站、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多渠道同步推出演陂镇桃子的宣传报道,极大地提升了演陂镇桃子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融媒体拍摄现场图片)

直播破圈   按下销售增长“加速键”

除了常规的新闻报道、海报推广等传统宣传方式,衡阳县局(分公司)驻村工作队始终琢磨着如何让演陂桥村的优质桃子“走出乡村、走进千家万户”。为此,工作队主动打破思路局限,创新性地联合当地融媒体中心策划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助农直播带货活动,将镜头直接架进了郁郁葱葱的桃林深处。

直播当天,驻村工作队特意邀请了深受本地网友喜爱的网红主播走进果园。镜头里,连片的桃树枝繁叶茂,饱满的桃子挂满枝头,带着晨露的清新色泽在阳光下格外诱人——。主播一边带着网友“云逛园”,细致展示桃子生长的原生态环境,讲解当地土壤、气候对果实品质的滋养;一边随手摘下一颗熟透的桃子,当场削皮切块,咬下时清脆的“咔嚓”声透过麦克风传到屏幕另一端,。酸甜的汁水顺着指尖滴落,主播边吃边笑着分享:“这桃子甜中带点微酸,果肉又嫩又多汁,一口下去全是夏天的味道!”

生动有趣的田间讲解、真实鲜活的试吃体验,搭配工作队提前准备的果园日常短视频、果农种植故事等暖心素材,让这场直播充满了烟火气与感染力。网友们在评论区热情互动,“看起来也太甜了吧!”“怎么下单?我要囤一箱!”“为家乡好水果点赞”的留言不断刷屏,直播间在线人数一路攀升,不少网友更是直接在链接里下单,让演陂桥村的桃子通过屏幕走进了全国各地的餐桌。

长效发力   为产业发展注入“续航力”

在衡阳县局(分公司)驻村工作队的多方奔走与精准施策下,演陂桥村的桃子终于打破了“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困境,走出了一条越来越宽广的销路。如今,饱满多汁的桃子不仅在衡阳县本地的商超、集市里成为市民争相购买的“抢手货”,更借着电商平台的东风,通过直播带货、线上订单等渠道远销至长沙、株洲等周边城市,甚至通过冷链物流发往广东、浙江、江苏等全国各地,让不同地域的消费者都能尝到这份来自乡村的鲜甜。

然而,看着一箱箱桃子通过货车、快递发往各地,衡阳县局(分公司)并没有止步于眼前的销售成绩。他们深知,单一的销售渠道难以支撑产业长久发展,只有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延伸产业链条,才能让桃子产业真正成为带动村民增收的“长青树”。

为此,工作队联合演陂桥村村委共同规划建设了村级桃子展厅。展厅里,刚从果园采摘的新鲜桃子被整齐码放在竹编筐中,旁边则陈列着统一设计的精美包装盒——盒子印着统一的LOGO和果园风光图案,既保留了乡土气息,又透着精致感,让桃子从“土货”变成了有辨识度的“伴手礼”。与此同时,工作队持续联动当地融媒体中心,通过专题报道、短视频推广等方式,讲述演陂桥村的种桃故事,强化“生态种植、现摘现发”的品牌标签,让“演陂桥桃子”的名气越来越响。

更具巧思的是,依托连片的桃林资源,工作队还顺势推出了“生态采摘”农家乐项目:在果园里开辟专属采摘区,搭建休息凉亭和指示牌,邀请村民参与餐饮服务,让游客不仅能亲手摘下枝头最新鲜的桃子,还能品尝到用桃子制作的果酱、桃胶甜汤等特色农家菜。从“卖果子”到“卖体验”,演陂桥村正借着桃子产业的东风,走出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让乡村振兴的活力在果园间不断涌动。

当最后一缕夕阳掠过桃林,那些被采摘后留下的桃叶,仍在晚风里轻轻摇曳。这一片桃林,早已不是简单的果木聚集地,而是演陂桥村人用勤劳与智慧编织的振兴图景。每一颗从这里出发的桃子,都带着沙壤土的温润、驻村工作队的热忱,以及乡村振兴的蓬勃生机。它们走向城市的果盘,也把演陂镇的盛夏故事,酿成了时光里最绵长的甜。(李敏恺)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李杭育】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