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滇西层峦叠嶂间,一条古老的茶马古道静默蜿蜒,承载的不仅是千年商贸的尘烟,更沉淀着中华民族交融共生的味觉基因与生存智慧。近日,西南财经大学味里滇西实践队以“舌尖上的古道”为主题,以饮食文化为独特视角,沿着茶马古道的脉络,于云南大理、丽江开展了为期五天的文化调研实践。
实践队首站抵达大理市凤仪镇敬天村。实践队成员深入敬天古窑,实地参观了依山而建、历史悠久的传统龙窑和拥有先进控温技术的现代窑炉,了解了不同陶土的特性及其对成品的影响。在聆听非遗传承人董建华讲述绵延窑火之上的土陶故事的同时,队员们还亲身参与了土陶制作体验,触摸陶器背后泥土的温度与匠心流转。
随后,实践队走进苍山腹地的生态茶园。在茶农的指导下,队员们学习了“一芽二叶”的标准采摘手法,并在传统制茶作坊里躬身体验了铁锅杀青、手工揉捻、干燥封装的制茶全过程,汗水与茶香交织,体会着从树叶到香茗的蜕变。在银桥镇下关沱茶馆,队员们深度学习了下关沱茶的百年历史与独特的拼配工艺,与下关沱茶非遗项目负责人进行座谈交流与沱茶品鉴,深刻理解沱茶技艺的独特价值,领略了茶马贸易中这一独特商品所凝聚的智慧。
行至大理凤阳邑村的茶马古道遗址,脚下斑驳的青石板仿佛仍在回响着昔日马帮的铃声。在一处安谧僻静的深山茶室里,队员们沉浸式体验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族三道茶”的完整仪式。从由苍山绿茶在陶罐中百抖烤制的醇厚苦茶,到加入乳扇与红糖调和的香甜二道茶,再到佐以花椒与姜片共煎的回味三道茶,这一杯杯层次分明的茶汤,不仅彰显了白族人民以茶为礼的待客智慧与豁达精神,同时也寓意着“苦尽、甘来、福生”的人生哲理。
实践队北上延伸至丽江玉龙雪山脚下的玉湖村。这座由粗粝冰川石垒砌而成的纳西族古村落,其坚固的石屋、蜿蜒的石巷以及与雪山草甸浑然一体的布局,诉说着纳西先民敬畏自然、因地制宜的生存智慧。通过走访村中土著,队员们了解到村落选址、建筑朝向、水源利用背后蕴含的古老生态观,这里的一石一木都在无声诉说着一个山地民族坚韧的生命态度与古朴的栖居美学,是纳西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体现。
在丽江古城,队员们拜访了“丽江粑粑”技艺守护者,目睹麦粉如何在巧手中幻化为层叠酥香。一块粑粑,不仅是翻越雪域高原的能量之源,更是茶马古道上不同族群以食物为媒,达成的味觉认同与文化默契。
从承载茶汤的陶器开始,溯及茶之种植、制作、贸易与品饮之道,再延伸至与之相伴相生的特色民族膳食,青年学子们俯身大地,通过五天扎实的田野实践,在古道遗存的饮食习俗与非遗传承人的执着坚守中,真切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韧性与独特魅力。那些散落在滇西山水间的文化瑰宝,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丰沃的土壤,也为新时代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注入了源头活水。
这条以味觉勾连的调研路径,本质是对古道文明活态传承的一次深情叩访。此次实践,不仅是一次文化的寻根,更是一次青春的淬炼。西南财大学子用脚步丈量古道,以味觉感知历史,用青年视角解读传统智慧,生动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在守护文化根脉、促进民族团结、服务乡村振兴、助力民族复兴征程中的主动思考与积极作为。他们以实际行动证明,青年一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中不可或缺的先锋力量,他们正以饱满的热情和扎实的行动,为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贡献着蓬勃的青春力量。
供稿:西南财经大学罗若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