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千年刺绣技艺遇上新时代清廉文化,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跟随浙江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赴台州“青廉筑基·青春赋能”暑期社会实践服务团的脚步,我们揭开了这场"非遗+廉政"创新实践背后的故事——从绣坊的丝线光影到社区的清风舞台,看青年学子如何用青春智慧为基层廉洁文化建设注入新活力。
"这幅《青莲图》的绞针技法,暗合'出淤泥而不染'的意境。"在台州绣都博物馆的展柜前,崔老师指尖轻点绣面,向实践团揭秘刺绣中的廉政玄机。
团队成员吴美璇、王子睿的调研笔记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发现:"莲花、翠竹、梅兰等传统纹样,在刺绣中不仅是美学符号,更是廉政文化的可视化载体。""要让非遗开口'说话',就得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共鸣点。"带队老师黎超道出关键。
为破解这些"密码"并为更多人所了解,团队耗时3天梳理博物馆中藏品,最终提炼出"以物喻廉"的五大核心元素,并据此设计出分龄化讲解方案——针对中小学生群体制作互动问答PPT,为刺绣爱好者制作学术性更强的讲解内容。
"我们可以为社区和博物馆量身定制活动方案,后续还能协助落地执行!" 在圆山社区的座谈会上,负责人王怡霖向社区工作人员介绍团队的策划能力。团队初步提出了结合清廉文化与刺绣元素为社区清廉文化活动策划创意方案的想法,现场反响热烈。
经过2天的讨论和材料撰写,实践团交出的"社区廉政文化套餐"堪称精准施策:针对儿童群体团队设计了原创清廉儿歌《清廉小卫士》《清廉歌》和舞台剧《清风小侠传》;针对亲子家庭团队策划了"廉洁花开"音乐节并设置刺绣体验打卡点;针对有研学需求的中小学生,团队将社区与博物馆联动,设计了"清廉研学路线"并在节点中加入廉洁书签DIY活动。"他们连宣传语都帮我们想好了——'绣一朵莲花,守一颗廉心'。"社区书记章敏红指着方案中的文化周边设计连连称赞。
在前所街道的廉政讲座现场,成员俞均辉、王晓辉被一组数据触动:"近两年街道信访量大幅下降,这说明街道通过清廉文化宣传、廉政教育提升了基层治理透明度与公信力,减少了群众对基层工作的质疑和纠纷,从而显著降低了信访量——这正是清廉文化建设成效的鲜活注脚。"
团队将所见所闻转化为"青年版"廉政宣传素材:用刺绣纹样图解《监察法》要点,以社区案例改编廉政情景剧。"年轻人擅长的'翻译'工作,恰恰是打通廉政教育'最后一公里'的关键。"街道宣传干部评价道。
从绣绷上的丝线到社区里的歌声,这场实践印证了一个道理:廉洁文化的传播,既需要"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亲和力,更离不开"润物细无声"的创造力。正如团队成员黄梦冉设计的清廉主题周边——当莲花纹样与现代生活用品相遇,传统清廉意象便有了数字时代的新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