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传承红色基因,7月5日至8日,集美大学“踏梦绿水青山”实践队的青年实干家们赴福建省三明市泰宁县,循着领袖足迹开展实践活动。他们以脚步丈量大地,用实干诠释担当,在生态保护与红色传承的交融中,探寻乡村振兴的 “泰宁密码”。
生态为笔:书写绿色发展的青春答卷
青年实干家们首站走进际溪村,它依托丹霞田园风光与岩穴文化,打造 “耕读李家” 旅游品牌,实现 “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实践队的青年们实地考察生态产业体系,细学“护水兴水” 的转型经验,将“绿水青山是无价之宝”的嘱托内化于心。
(图为际溪村风景 通讯员 刘均 供图)
在地质博物苑,青年实干家们聚焦丹霞地貌的演化密码,结合际溪村的田园实景,深刻理解 “生态保护是发展根基” 的内涵。从“靠水吃水”到“护水兴水”的转型故事里,他们看到了青年参与生态建设的责任——既要做绿色理念的传承者,更要做生态实践的行动者。
(图为地质博物苑内风景 通讯员 刘均 供图)
红色为墨:传承奋斗精神的青春接力
红色土地上,青年实干家们追寻初心足迹。在泰宁红军街,他们探访朱德、周恩来旧居,凝视“武装动员起来”等历经90年的红军标语,在党旗下重温誓言,感悟“思想建党、纪律建军”的革命传统。“每一处旧址都是一堂生动的初心课,”青年队员们表示,要让红色基因在实干中焕发新活力。
(图为红军街出入口 通讯员 高婷 供图)
(图为红军街场馆 通讯员 高婷 供图)
池潭村的水运年华记忆馆里,老船票、纤绳等物件诉说着奋斗往事。青年实干家们驻足聆听“从航运码头到生态观景台”的转型史,在泛黄的水运路线图前,读懂“奋斗精神永不过时”的深意。毗邻的80年代池潭电影院,“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标语前,他们触摸时代温度,誓要将这份坚守融入乡村振兴的实践。
(图为实践队在池潭村水运年华纪念馆门前合影 通讯员 高婷 供图)
实干为要:校地协同的青春担当
在开善乡人民政府,共青团集美大学委员会与开善乡签约共建实践基地,青年实干家们成为校地协同的“桥梁纽带”。“这不仅是实践平台,更是青春责任的接力棒。”队员们表示,将以智力支持助力池潭村发展,让校地协同的“合力”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动力”。
(图为校团委与开善乡签约时合影 通讯员 高婷 供图)
从际溪村的生态实践到红军街的红色传承,从水运记忆的奋斗故事到地质奇观的科学探索,青年实干家们用脚步丈量振兴之路,以行动诠释“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他们将带着这份收获,让青春力量融入绿水青山,让实干精神照亮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通讯员 刘均、 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