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7 月,为响应基层锻炼号召、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桂林理工大学青马班学员邓之钦等学子,在校团委老师带领下赴广西灌阳县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暑期政务实习。实践团深入灌阳县红军长征湘江战役文化保护传承中心等单位,通过历史学习、活动参与、基层走访等方式,感悟红色历史,锤炼实践本领。
抵达灌阳后,邓之钦被分配至灌阳县红军长征湘江战役文化保护传承中心。在这里,他系统学习了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的悲壮历史。1934 年,红军长征途经灌阳时遭遇国民党反动派围堵,湘江战役打响,无数红军将士壮烈牺牲,当地 “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的俗语,正是战役惨烈程度的真实写照。而灌阳县新圩镇 “酒海井” 的故事更让他震撼:当年国民党反动派将百余来不及转移的红军伤员投入井中,这一传说在 83 年后的 2017 年得到证实 —— 当地政府开展遗骸打捞工作时,陆续打捞出 2000 多块烈士遗骸,经专家评估确认有 20 多具,其中最小的烈士仅 13 岁。“党中央部署收殓保护工作,让烈士英魂得以安息。” 邓之钦说,2019 年酒海井红军烈士纪念园建成后,这里已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阵地。
7 月中旬,灌阳县举办纪念红军长征湘江战役 90 周年红色故事大赛,实践队员全程参与活动保障。活动前一天下午,邓之钦与传承中心工作人员一同前往县政府会议中心布置会场,调试音响、摆放座椅、分装材料,忙至傍晚 7 时才完成准备工作。“当时文主任(灌阳县红军长征湘江战役文化保护传承中心办公室主任)看天色晚了,特意安排杨哥送我们回住处,特别贴心。” 邓之钦回忆道。活动当天,28 名来自县委县政府各直属单位、各乡镇的参赛代表依次登台,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 “断肠明志” 等红色故事感动全场。邓之钦负责收取评委记分牌,因初次参与经验不足,加上需弯腰行走,首次收取时漏收了一张计分条,只能折返补收。“后来每收完一轮我都当场数一遍,确保准确无误。” 他说,这场活动让他深刻体会到 “细节决定成败” 的基层工作准则。
图为红色故事大赛现场,参赛代表分享陈树湘师长的英雄故事
为帮助实践队员深入了解基层治理与地方发展,实习期间的工作日晚上,当地精心安排系列专题讲座。全区 “劳动模范”、桂林市 “最美家庭” 获得者郝宝兰结合 30 余年基层调解经历,分享群众工作心得:“调解矛盾没有捷径,就是要腿勤、嘴勤、心诚,把群众当家人。” 她讲述曾为化解一起宅基地纠纷,连续一周上门走访,最终促成双方和解的故事,让队员们深受启发。桂林理工大学优秀校友、灌阳县杰出企业家孙志琴则分享了创业历程,他从创立 “千家洞” 矿泉水公司到转型生态农业,历经市场波动仍坚守初心:“年轻人要敢闯敢拼,更要把根扎在故土,用知识服务家乡。” 灌阳县政协委员、史志办公室主任唐大荣则以灌阳县博物馆馆藏文物为线索,从秦代建制讲到近代革命,生动展现当地 “红色热土、绿色家园” 的发展脉络。
图为郝宝兰在讲座中向实践队员讲述基层调解经验
图为孙志琴与实践团成员们交谈
实践期间,队员们还先后走进灌阳县博物馆、人民法院、检察院。在博物馆,讲解员通过战国青铜剑、红军斗笠等文物,系统梳理灌阳从秦汉到当代的历史变迁;在县人民法院,法官结合 “农村土地流转纠纷”“邻里侵权赔偿” 等典型案例,详解《民法典》相关条款,增强队员法治意识;在检察院,工作人员带领参观检察服务中心、党员活动室,介绍案件办理流程与司法为民举措,让队员们对基层司法工作有了直观认识。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灌阳县博物馆,聆听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
“一个月的实习让我们在红色历史中铸魂,在基层实践中成长。” 邓之钦表示,从酒海井的烈士遗骸到红色故事大赛的感人讲述,从基层模范的言传身教到司法机关的严谨规范,每一段经历都让队员们深刻理解 “实践出真知” 的内涵。据悉,桂林理工大学始终将社会实践作为育人重要载体,通过组织政务实习、红色研学等活动,引导青年学子在服务基层中受教育、长才干,为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通讯员 邓之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