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低垂,荔波古镇炊烟轻绕吊脚楼檐。何小华推开“乡野菜馆”的雕花木窗,山风裹着糟辣椒的辛香漫过石板路。目光停在柜台玻璃下——一张泛黄的纸片,2021年手写的三十六道野菜名录。这薄纸,是他命运的拐点,更是一段温暖交织故事的起点。指尖拂过字迹,百般滋味涌上心头。
灶台·星火初燃
天未破晓,瑶山深处草尖上的露珠还折射着星光。何小华骑着老旧摩托,在通往捞村村的陡峭山路上盘旋。后座沉重的竹筐里,刚采挖的野生菌沁着山野寒气。“那年要不是这筐菌子壮胆……”他常忆起2021年那个寒日。创业屡挫的他,攥着野菜标本,像迷路的孩子,蹲在荔波富民村镇银行冰凉的花台上。口袋里的硬币硌得生疼,山风吹透单衣。
一杯热茶递到冻僵的手上。“何叔!”客户经理小何的声音爽朗,“您这双手,脑袋里那本活的山野菜谱,就是最好的抵押!”这朴实却重如千钧的话,点燃了希望。三天后,十万元贷款汇入!这不仅是钱,是劈开荆棘的利斧,点燃灶火的第一颗火种!它化作了后厨轰鸣的定制炝炒灶,化作了收纳鲜货的冷链箱,化作了墙上饱含心血的手绘《荔波时令山珍图》。
开业首月,重庆游客激动留言:“折耳根嫩芽绝了!全荔波独一份!”何小华含泪笑了。留言旁,他贴上了一张特殊的凭证——用首月微薄盈利咬牙提前偿还的5000元贷款回单。灶火昼夜不熄,映照着他疲惫而坚定的身影。
2022年除夕前一天,何小华揣着最后一笔现金踏入银行。捆扎整齐的现金,系着红绸,郑重递进柜台。柜员打开,发现纸里静静躺着一小簇晒干的野菊花——“山里人最干净的心意”。菊香穿透油墨味。走出大门,望着万家灯火,他长舒一口气。
2023年盛夏,何小华再次捧着一沓沓带着灶火余温的现金躬身递入柜台——这是“乡野菜馆”的丰收,更是最深沉的感恩。当年石阶上的绝望,被一杯暖茶和十万元希望驱散;如今,他用这双创造财富的手,将滚烫的信任回馈。薄薄的存单握在掌心,仿佛握住了当年那簇野菊花,清香无声,清冽如初。这笔成功的借贷,成了荔波富民村镇银行服务小微、扎根乡土最生动的注脚。
薪火·温暖传递
2023年秋,续篇更动人。女儿何萍佩戴着“荔波富民村镇银行”工牌回家。何小华抚过工牌上熟悉的LOGO,眼眶发红。这个在菜馆收银台长大的姑娘,以综合成绩第一考入银行。当年温暖父亲的平台,如今成了女儿传递温度的起点。
当建设村汉子覃宏斌为开牛肉馆犯愁时,何萍主动对接,48小时发放10万元贷款。这笔“及时雨”助他开起“土黄牛肉馆”,如今生意红火,日均超30桌,增收致富。帮助像父亲一样的创业者,让她理解了这份工作的真正价值——成就他人,亦是成就自身。
何萍穿着笔挺行服,带忐忑的乡亲穿过父亲飘散山野气息的后厨,指着竹筛里金黄的刺梨干、梁上油亮的野猪肉:“看这扎根本土的生机,就是最好的信用。”俯身柜台,她耐心为瑶族阿婆讲解手机银行,温暖灯光映照着“支农支小”的铜牌。父亲曾被温暖托起,如今她在同一个地方,将源于信任的温度,源源不断传递给新的追梦人。每一次成功的扶持,都让银行与这片土地的联结更深一分。
千灶·田野飘香
盛夏瑶山捞村,雨后清爽。覃大哥家院坝摊晒的野生菌泛着油光。手机铃响:“老覃!明天急要五十斤上好的干菌子!能搞定不?”何小华声音洪亮。覃大哥拍醒儿子:“快装车!何老板加单了!”这个曾因残疾陷入绝境的汉子,脸上写满干劲。正是那五万元“普惠贷”及时雨,让他成了“乡野菜馆”稳定供应商,撑起了家。银行的资金活水,就这样悄然滋养着产业链上一个个家庭。
古镇另一端,返乡青年莫小小的“休闲饭庄”试菜。何小华系着粗布围裙指导:“酸汤锅底灵魂,必配山里野生小西红柿!这可是当年富民村镇银行的何经理传的土法子!”后厨黑板上,一份特殊菜单温情提示:“持本行借记卡,尊享野菜宴八折。”金融与乡土味道,在此刻完美交融。经验的分享、生意的联动,让最初的星火渐成燎原之势。
春风拂面般的数字印证着共生之力: 截至2025年6月,富民村镇银行已累计为全县66户如“乡野菜馆”般的经营主体发放贷款1369.9万元,余额达1396.4万元。如血脉注入“毛细血管”,精准覆盖农家乐、民宿、餐饮、手工艺等10余类特色产业。这些数字背后,是银行深耕本土的回报,更是万千农户生活切实的改善。
立春清晨,空气清冽。何萍带着新印制的“文旅快贷”手册走访商户。路过父亲的店门,她驻足。阳光正好,何小华弯腰指导小学徒翻晒野菜。金光透过竹筛孔眼,在地上投下无数跃动光斑,恍若撒落发光的铜钱,又似播撒金色种子。“丫头!”何小华抬头,眼中光芒炽热,“告诉你们行长!今年我想再贷笔款子,整三楼开个‘荔波山野菜博物馆’!让更多人尝尝大山的心意!”
风从瑶山深处吹来,仿佛携着采蕨人的歌谣。荔波古镇千家灶台升腾的袅袅烟火里,新的故事,带着泥土芬芳和金融润泽的生机,正在希望的田野上悄然发芽,茁壮生长。那灶火映照的,何止是菜肴,更是携手同行、相互成就的滚烫初心。(供稿人:吕明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