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在湖北兴山县产业发展的版图上,烟叶产业占据重要位置。为更好服务烟农、推动产业发展,烟叶技术员访遍千家万户,踏遍千山万水,情洒深山不言悔。向家兴是烟叶技术员中的一分子,他现任兴山县烟草专卖局(营销部)南阳烟叶收购站副站长,从业30年来,身处基层一线,服务初心不改,将“为人民服务”写在烟田大地上,书写无悔青春。
以奋斗之志服务烟农
“干一行爱一行,要干就干好。”这是他的座右铭。作为烟叶技术员,最基本的任务就是传播技术、指导生产。在烟叶收购期间,他和同事们一起,率先落实“四个一”服务,即一声问候、一张笑脸、一杯热茶、一份简餐,让卖烟更舒心。借下乡发展生产的机会,经常开展“围炉夜话”,以面对面、心贴心的方式交流,倾听烟农心声,解决实际难题。
当前,又进入烟叶采烤季,向家兴推动站组认真落实“1•24”工作法,即面对烘烤中的设备故障、技术难题,1小时到达现场解决,24小时“在线”服务,让烟叶不受损失。不久前,烟农家中的生物质燃烧机出现故障,他接到电话后立即出发,赶到现场及时诊断维修、更换配件、设置数据、重新点火、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作为站点负责人,他一体推进标准化烟站与美丽烟站、清廉烟站、文化烟站、安全烟站建设,推行“码”上南阳、家文化,打造“清风议事厅”“廉洁文化长廊”“家风家训墙”“清廉竹苑”等阵地,助力烟站获评行业标准化烟站创建“创新优秀”等次,以清廉之风厚植为民情怀。
以创新之思破解难题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是创新的方向”“办法总比困难多”。在实际工作中,向家兴爱动脑筋,肯钻研,搞创新。面对新区基础设施薄弱,他联合镇村干部实施“四方共建”模式,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滩坪村新建育苗棚24个、密集式烤房10间、标准化分级点4间,实现了资源共享,产业升级。
今年春季,为提高育苗质量,他创新“远程温湿度监测育苗棚”小应用,实现了棚内温湿度有效管控,打造“花园式育苗基地”赢得好评。为助农增收,大力推广烟薯套种,实现一地多产、一年多收,片区每年实现增收300多万元。创新方式培养职业烟农,2人分别获评湖北省、宜昌市十佳烟农,吸引能人返乡创业。
在基层摸爬滚打的经验让向家兴明白,技术推广要用老百姓的语言。在县局指导下,他组织创作了烟薯套种歌、大田管理歌、育苗歌、烟叶烘烤歌等视频文字作品,通过“接地气、沾泥土”的方式,普及科技知识。同时,参与拍摄“气密室烤房检测”“简易收纳袋的制作”等技术推广视频,在公众号、联络群发布。推动“拾点南阳”广播节目开辟烟叶专栏,让烟农在茶余饭后也能学知识。他撰写的科普、新闻稿件在媒体发表15篇以上,手机摄影作品获全市系统三等奖。
以解困之行温暖人心
“把烟农当作家人,想方设法纾难解困是我们的本职。”这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2024年10月,正是烟叶交售关键期,90后烟农李某突遭家庭变故,父亲确诊肺癌需住院治疗,但家中1万多斤烟叶还未下杆分级。危急关头,他迅速行动,组织技术员、分级队员成立工作队,用了1周时间便完成了烟叶交售任务。同年11月,烟农王某因车祸在市人民医院住院,他积极汇报争取党支部支持,一天时间,筹集4000多元善款,及时送往医院慰问,鼓励烟农增强发展信心。
在基层,因肩上那份责任,心中那份挂念,向家兴和同事们轻伤不下火线,五一、十一等节假日坚守岗位,特别是移栽、收购期间连续奋战在田间地头,烟叶受灾后及时入户核实灾情,指导生产自救,用辛苦指数换来烟农的收入增长指数。多年来,烟农送锦旗、写感谢信的事时有发生。
“南阳烟区紧邻神农架林区,山大坡陡,大家种烟十分不易,我们不能偷懒懈怠。”向家兴朴实的话语,代表了广大技术员的心声。他们牢记党员身份,怀着为民情怀,带着泥土气息,用踏实的脚步和点滴行动,谱写了一曲曲服务“三农”的动人乐章。(许亚光 供稿)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