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化交织的乡村教育新篇章——"以支为梦,以教当歌"团队花溪社区支教纪实

科学与文化交织的乡村教育新篇章——"以支为梦,以教当歌"团队花溪社区支教纪实

来源:日照新闻网 2025-07-17 11:3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2025年7月15日,四川省眉山市洪雅县花溪社区的活动教室成为知识与欢乐的海洋。四川农业大学"以支为梦,以教当歌"社会实践团队以创新课程设计,为乡村儿童带来一场科学与传统文化的盛宴。从昆虫奥秘到编绳技艺,多元课程不仅拓宽了孩子们的视野,更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探索了教育创新的可能性。

走进《昆虫记》

趣味导入,点燃探索欲望。“大家注意视频里的昆虫是怎么赛跑的?”课堂伊始,潘雄中(小熊老师)播放的昆虫赛跑短片迅速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随着蚱蜢弹动“大腿”、蜜蜂振翅“冲刺”的画面闪过,这种情景式导入正是小熊老师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他介绍,通过观察昆虫的特殊本领,可以引导孩子们思考生物适应自然的智慧,同时为后续课程埋下伏笔。

团队成员进行课程引入

科学性与童趣并重,解码昆虫奥秘。“昆虫的‘零部件’可藏着大学问!”小熊老师将昆虫的头部、胸部和腹部比作“指挥中心”“运动基地”和“储藏室”,用拟人化语言讲解身体结构。当介绍到蜜蜂的“花粉篮”和螳螂的“捕捉足”时,孩子们瞪大眼睛发出惊叹。课程特别融入了法布尔的科学观察精神。小熊老师讲述法布尔童年观察蝴蝶的故事,强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创意手工,让知识“触手可及”,理论结合实践是课堂的另一大亮点。在“3D昆虫模型拼接”环节,孩子们两人一组,小心翼翼地将拼图零件组装成蜜蜂或甲虫。小熊老师穿梭其间,轻声提醒操作规范:“零件要对齐卡口,轻拿轻放哦。”完成后,孩子们纷纷骄傲地展示作品。

简笔画活动则释放了孩子们的想象力。五彩画笔下,蝴蝶栖息于花丛,蚂蚁排队搬运食物,“绘画能帮助孩子内化知识,同时培养创造力。”小熊老师表示。

学员简笔画作品

编绳

下午的课程伊始,谭寓文(文文老师)以“编绳简介”为切入点,为孩子们揭开这门古老技艺的神秘面纱。她介绍道,编绳是以绳为材,通过打结、缠绕、交织等手法创作的传统手工技艺,兼具功能性与美学价值,其历史可追溯至远古时期 —— 古人曾用 “结绳记事” 记录事件、捆绑物品,而到了古代,编绳逐渐衍生出装饰功能。从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编织玉器挂绳,到古埃及的绳结饰品、秘鲁的绳结织物,不同文明的编绳智慧在课堂上一一呈现,其中中国 “结绳工艺” 融入的吉祥寓意更是让孩子们啧啧称奇。

团队成员讲解编绳课程

随后,文文老师详细讲解了多种经典编绳方法。平结作为中国结艺的基础结,寓意平等与平安,因其外观平整,常被用于制作各类日常用品和装饰品;源自西藏古老佛法的金刚结,紧实不易变形,被视为能带来吉祥的护身符;形似凤尾的凤尾结,象征龙凤呈祥与事业发达,是装饰性极强的基本结型;还有纹理整齐、富有立体感的玉米结,松软适用于连接的蛇结,以及代表吉祥蕴意的吉祥结…… 一个个形态各异、寓意美好的绳结,在文文老师的讲解中变得生动鲜活。

团队成员讲解平结

实操环节是课堂的高潮。文文老师以平结为例,演示编绳教程,从基础打结到重复编织技巧,耐心指导孩子们动手实践。孩子们专注地摆弄着手中的绳线,在一次次缠绕、交织中,感受绳结成型的奇妙过程。课堂上,文文老师还鼓励孩子们发挥创意,尝试为自己的作品添加个性化元素。

结语

从实验室到田野,从古籍到现代课堂,"以支为梦,以教当歌"团队用行动诠释了教育的本质——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思维的启迪。老师们将严谨性融入传统教学,用生物学科优势设计课程,以当代青年用专业知识反哺社会的担当,"我们带来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可能性。"文文老师的话道出了支教行动的真谛。科学与文化的种子已然生根,这支青春队伍正以教育为弦,在乡村振兴的宏乐章中,奏响清亮而深远的音符。

文/潘雄中

免责声明:该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黄凌睿】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