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作为新中国首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实施迈入第五个年头。面对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加速与新型法律关系涌现的挑战,基层群众在产权保护、婚姻家庭、遗产继承等领域的法律认知鸿沟依然显著。在此背景下,6月20日,江苏大学法学院“法润社区”实践团队在金湖悦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向十余位老人分享法律知识。志愿者们通过面对面问答的形式,让老年人的问题得到切实的解决,用青春的力量将法治光芒照进社区角落。
活动过程中,志愿者们拿出预先精心制作的漫画手册,逐条解释民法典中关于遗嘱订立与遗产分配的条文。老人频频点头,布满皱纹的手轻轻摩挲着纸页上通俗易懂的图示。这一幕,正是“法润社区”实践团队“青春走进社区,‘典’亮美好生活”行动的真实缩影。
图为队员何欣妍向老人讲解普法手册上的民法知识
精准备讲:从专业准备到靶向输出
“法条文本需转化为生活语言,法治精神才能扎根人心。”指导老师常婷在团队培训时强调。实践启动前一周,法学院学生已投入紧锣密鼓的专业训练。团队聚焦婚姻继承、土地权益、防诈维权等民生高频条款,剖析典型案例,反复模拟宣讲场景。一本本凝聚心血的“图解民法典”手册被设计出来——将抽象法条转化为形象漫画,辅以简明案例解析,确保群众“看得懂、记得住”。
实践团队更向前一步,提前联动金湖县基层司法所与村委会,精准锚定普法站点。通过司法所协同机制,团队提前获取一线法律咨询高频问题库,为后续“法律诊所”环节储备了针对性解决方案。普法手册的预备,体现了对留守老人群体的特别关怀。
图为队员何欣妍向老人分发普法手册
立体渗透:线上线下融合普法新场景
活动当天,实践团队在金湖悦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构建起多维普法阵地。在展板宣讲区,围观居民人头攒动,彩礼纠纷、网购维权等与群众息息相关的主题图文并茂,大学生讲解员结合真实判例深入浅出,引发阵阵讨论。在“亲民解读”角落,队员们一对一为老人释疑解惑,聚焦遗嘱效力、居住权保障、养老继承等关切点,普法手册在老人手中传递。法律诊所则成为解决问题的核心枢纽,团队与当地司法所人员并肩坐诊,现场记录并梳理典型纠纷十余件,为后续案例库建设与长效机制打下基础。
线上阵地同步发力。团队成员穿梭于活动现场,捕捉普法精彩瞬间,剪辑成系列短视频在抖音、视频号等平台传播,让法治故事突破地域限制。精心撰写的新闻稿则通过新媒体矩阵扩散,形成立体传播声势。
图为队员游博翔向老人讲解典型案例
根植长效:从一场活动到一片法治土壤
普法行动的价值不止于当日的热度。团队着手撰写《农村民法典认知度调研报告》,基于活动现场收集的问卷数据与咨询案例,深度分析基层认知盲区,并附具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为后续普法工作提供精准导航。
更具生命力的,是团队播下的法治种子。他们建立了“村级法律驿站”微信群,承诺成为村民线上法律顾问,解答疑惑不断线。团队还将向高校提交《大学生普法实践白皮书》,系统总结此次“三下乡”经验模式,为高校服务基层法治建设提供可复制的范本。“让文本上的权利转化为现实生活的保障,是法治中国最坚实的底座。”团队成员在活动复盘会上如是总结。
图为队员与老人合影
当青春携法典之光走进阡陌巷里,精准滴灌解的是民众法惑,立体传播扩的是法治声量,而长效机制的构建,则在基层悄然培育着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深厚土壤。江苏大学的学子们用专业与热忱,让民法典这本“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真正翻动在百姓指尖,照亮通往美好生活的法治通途。他们丈量法条与现实距离的脚步,正是这个夏天法治中国最生动的青春注脚。(通讯员:何欣妍 游博翔 李卓凡 谢承 刘浩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