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至10日,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赴湖北恩施社会实践团走进恩施,开展以“茶香承非遗,绿韵兴乡村”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聚焦茶产业发展与非遗技艺传承,通过企业走访、非遗体验、助农直播等形式,探寻非遗赋能与产业振兴的融合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活力。
茶韵兴乡:企业帮扶与科技赋能共振
7月4日至5日,团队聚焦茶产业与企业发展现状,开启深度调研,解码“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首站前往蓝焙茶业股份有限公司,与恩施玉露州级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蓝焙茶业董事长蒋子祥深入交流。蒋子祥详细讲解了恩施玉露独特的加工工艺,并强调要将企业发展和当地茶农、村庄密切联系。谈及公司鲜叶收购价高于市场价时,他只说:“茶离不开茶农,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据了解,截至2021年,蓝焙公司通过就业培训、订单收购、吸纳务工等方式,已带动 11768 户农户从事茶叶种植、生产。
图为队员与蓝焙茶业董事长蒋子祥交流
团队还探访了蓝焙玉露桃花园,茶园主管刘少艺带领团队实地考察土壤环境,并介绍智慧茶园管理系统精准调控茶树生长环境的显著优势。他强调乡村企业发展需结合现代科技和文化产业,推动科技助力茶产业升级。
图为刘少艺为队员讲解智慧茶园系统
7月6日,实践团走进御景金星茶业有限公司,聚焦产业实践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御景金星董事长陈代美介绍企业文化时表示:“要将企业发展历程及制作技艺融入企业文化,不断提升产品文化厚度,才能更好带动茶农拓宽增收路径。”随后,在解答产业变革问题时,她强调乡村产业要跟着时代走,主动拥抱科技变革与市场需求。期间,实践队员在此体验了揉捻等制茶工序,加深了对恩施玉露文化内涵与市场价值的理解。
非遗脉动:匠心坚守与创新传承同行
7月7日,实践团走进布衣织绣有限公司生产基地,与土家族传统织锦“西兰卡普”深度对话。“荆楚工匠”、公司总经理田若兰讲解道,“西兰卡普”在土家语中寓意着“花铺盖”,其图案源自生产生活与自然风貌,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图为田若兰指导队员进行西兰卡普的编织
在田若兰指导下,队员们亲身体验了编织流程:牵线、滚线、捆杆上机、织布挑织……历经七小时才织出单个“四十八勾”图案。“每一次的牵线挑织,都是耐心与细心的双重考验!”食安2301班章思叶感叹道。
面对市场需求变化的挑战,田若兰坚守匠心,持续探索高效编织方法。基地创新研发出便携式织锦机、第四代数字化智能织锦机,推动西兰卡普从家庭手作走向规模化生产,让传统技艺在创新中延续文脉。
青春助农:专业所长与乡土需求对接
为从多角度了解茶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成效,7月8日至10日,团队深入芭蕉侗族乡白果树村进行走访。76岁的茶农王世英向队员们详细介绍茶叶品种、管护技巧及收购情况;当地金苔香茶厂负责人金海峰坦言,当前茶农仍面临大叶茶销路窄、价格低等困境,企业正积极探索解决办法,推动茶产业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
图为队员实地走访茶农
针对茶产业销售端的痛点,团队迅速搭建助农桥梁。“家人们看过来,这是来自世界‘硒都’的好茶!”镜头前,队员化身“带货主播”,结合专业知识,从食品营养、绿色种植等角度解读恩施玉露的独特优势——“蒸青工艺保留更多茶多酚”“绿色食品认证有严格标准”……该场直播全平台点赞量超三万次,商品转化率达10.9%,团队用实际行动打造助农新场景,让大山里的硒茶香飘向更广阔的市场。
图为实践队员进行助农直播
“指尖触到泥土的温润,才懂好茶生长的秘密;跟着师傅学织锦技艺,方知非遗传承的厚重。”“反复打磨直播脚本,在看到订单量上涨的那一刻,真切体会到专业知识能变成乡村振兴的力量。”队员们的心声,道出实践的收获。从茶园晨露到直播间灯光,从非遗传承人的匠心到农户的期盼,实践队用调研献策、直播扩声,书写着青春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
文字:王蓉
图片:周子琳 王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