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清晨,金灿灿的阳光铺洒在潍坊诸城市贾悦镇广袤的烟田里,碧绿的烟株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专业放蜂员周明蹲下身,小心翼翼地将掌心大小的纸片别在烟株叶片背面。纸片的奥妙隐藏在中心密密麻麻的褐色小点里,其间沉睡着数以千计的赤眼蜂“战士”,一旦时机成熟,它们便会破茧而出,奔赴防治害虫的“战场”。这些振翅欲飞的“绿色奇兵”,恰似画卷上跃动的墨痕,勾勒出诸城烟区绿色农业蓬勃发展的盎然图景。
图为田间投放赤眼蜂蜂卡
近年来,山东潍坊诸城市烟草专卖局(分公司)以守护农田生态、助力农民增收为目标,依托天敌昆虫繁育中心,构建起“研发-繁育-投放-推广”一体化的“以虫治虫”体系,将小小的天敌昆虫化作守护农田的绿色屏障,稳稳托起了烟农们的“金叶梦”。
烟田里的病虫害曾经让烟农们忧心忡忡,而今像赤眼蜂这样的“虫虫部队”成为了烟农增收致富的“秘密武器”。赤眼蜂的体型微小却拥有十足的战斗力,能精准找到烟青虫、棉铃虫等害虫的卵,并将自己的卵产在其中,让害虫还未孵化就“胎死腹中”。贾悦镇东洛庄村烟农李培其算了一笔账:“每亩烟田只需投放三四张赤眼蜂卡,成本不过十几元,却能让烟青虫减少70%以上。”如今,越来越多的烟农加入“以虫治虫”的行列,生态防控技术让烟叶品质和安全性双提升,为烟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筑牢根基。
在这场绿色防控战役中,诸城市局(分公司)组建的天敌昆虫繁育中心堪称“虫虫战队”的“超级兵工厂”。为了打造这支强大的“生态军团”,技术人员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与科研院所携手攻坚的日子里,技术人员在7900平方米的大棚内日夜奋战,直面温湿度调控、繁育介质筛选、交叉感染防控等一个又一个棘手的“堡垒”。他们在酷暑寒冬中坚守,在显微镜下一次次筛选最优试验材料,在记录本上反复推演优化每一个繁育流程,最终突破了重重技术壁垒,成功实现了以赤眼蜂、烟蚜茧蜂、丽蚜小蜂和蠋蝽“三蜂一蝽”为主的天敌昆虫的规模化、标准化繁育。眼前这座源源不断输送“生态尖兵”的“兵工厂”,已成为支撑当地烟草绿色发展的坚实后盾。
“以前觉得搞虫子繁育就是脏活累活,现在看到它们真能帮烟农解决问题,再苦也值了!”天敌昆虫繁育中心技术员王大海感慨道。而这满含欣慰的话语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的智慧与汗水浇筑的成果。如今,这些凝结着科技力量的“虫虫战队”已整装待发,如何确保它们在最有效的时机和地点精准释放,成为了决定防治成败的关键。
“像防治烟青虫的赤眼蜂,必须在害虫产卵初期释放,时间窗口紧,误差最好控制在3天以内;同时,投放位置要精准覆盖烟株中上部害虫产卵区,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周明强调,天敌昆虫投放的核心在于把握“时”与“位”。
为此,诸城市局(分公司)组建了13支经过严格培训的专业放蜂队,形成了一套科学高效的投放体系,并配备了先进的放蜂仪器和技术手段。一方面,他们利用搭载定位导航的设备,确保投放点位在烟田中的均匀分布;另一方面,引入无人机技术,显著提升了大面积烟田和复杂地形区域的投放效率与覆盖精度。
“传统人工放蜂,效率低、覆盖面有限。现在借助现代化技术手段,几百亩烟田的精准投放任务半天就能完成,效果还更有保障。”周明对比实践后深有体会。数据显示,在“以虫治虫”技术的精准防控下,诸城烟田的化学农药使用量同比下降超70%,烟青虫等主要害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
图为向大农业释放赤眼蜂
“虫虫部队”的战斗力,正在诸城的大地上不断延伸。在百尺河镇的麦田里,蚜茧蜂成了麦蚜的“天敌克星”;桃树果园中,丽蚜小蜂让白粉虱无处遁形;蔬菜大棚里,蠋蝽把菜青虫压制得难觅踪迹。通过“粮烟融合”综合治理,诸城烟区正将烟草绿色防控的经验复制到大农业领域,如今生物防治技术已覆盖30万亩农田,让麦田、桃园、蔬菜地都披上了坚硬的“生态铠甲”。
当清晨的阳光再次洒向诸城烟区的田间地头,“虫虫部队”依旧在叶片间穿梭奔忙。从守护一方烟田的“金叶子”,到筑牢全域农业的“生态链”,诸城市局(分公司)用科技与生态绘就的绿色防线,不仅绣出了农业发展的“金色画卷”,更铺就了乡村振兴的“富农之路”。(郑海峰、郭林杰)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