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学子“三下乡”:青春赋能乡村振兴

赣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学子“三下乡”:青春赋能乡村振兴

来源:东方网 2025-07-15 14:0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近日,赣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4支社会实践队深入抚州资溪、南丰、宜黄及福建杉关等地,开展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基层调研等实践活动。青年学子们用脚步丈量乡土,以行动践行担当,在田野间书写了一份沉甸甸的青春答卷。

一、红色基因传承者:跨越时空的青春对话

赣东学院经管学子走进红色热土,感悟信仰的力量。从历史遗迹到精神传承,青年们在革命历史中汲取奋进的智慧。

二、文化根脉守护者:让非遗在青春接力中焕新

探寻文化根源,激发青年使命。学子们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以亲身体验理解文化价值。从技艺学习到活态保护,青年们用青春接力守护文脉的跳动。

“文遗青韵”实践队赴资溪新月畲族村,系统记录畲族文化传承密码。队员们身着畲服学唱《唱支畲歌给党听》,录制专题MV传播民族韵律;走访省级非遗传承人蓝启华,整理畲族歌谣原始语料100余条,为后续形成《畲族歌谣基础语料库》提供丰富原始资料。在竹编匠人黄树根家中,青年们用镜头全程记录选竹、刮青、编织等13道工序,为濒危技艺建立数字化档案。

同步在宜黄行动的“青穗”行小分队探访千年夏布工艺。夏布传承人黎千金展示56道工序,并现场演示纺织过程;队员们体验引纬打梭的匠艺,感悟“一根苎麻织出文化韧性”的坚守。

三、绿色乡村建设者:生态理念扎根青春实践

践行绿色发展,厚植乡村生态底蕴。经管学子将专业所学融入乡村生态建设的实地探索。

在黎川德胜镇,“红梦青行”实践队队员们沿生态步道清理河道1公里,发放“红色文化和“两山理论”对村庄发展影响及群众收益情况”的调查问卷100份,见证“砍树卖钱变护树生金”的乡村蝶变。青年们调研祥川生物科技公司鹿茸菇产业链,记录从灭菌到接种的13道标准化流程,理解“年产值1.8亿元、带动50%本地就业”的产业振兴逻辑。

“青穗”行小分队则躬身田间,在宜黄小河村蔬菜基地体验百香果掐芽技术。通过“土地入股+技术托管”模式,该村带动40余户村民增收,青年学子用沾满泥土的双手读懂“乡村振兴不是口号,而是沉甸甸的责任”。

这场青春的“乡”约,让学子们深切理解了责任的价值与担当的分量。红色血脉、文化传承与绿色发展的有机融合,不仅点亮了乡村振兴的图景,更在青年心中铸就了服务家国、知行合一的坚定信仰。

正如杉关村香樟树下青年们的誓言,让青春在乡土实践中绽放时代光华。这段“行走的思政课”,必将激励他们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征程上留下更为坚实的青春足迹。

图文:赣东学院“经”心辅导员工作室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李杭育】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