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学商学院“蓝纫云章”实践队走进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探秘,青春助力非遗传承

扬州大学商学院“蓝纫云章”实践队走进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探秘,青春助力非遗传承

来源:日照新闻网 2025-07-15 16:0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近日,扬州大学商学院“蓝纫云章”社会实践队走进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开展“寻找蓝印文脉,青春助力传承”社会实践活动。成员们通过参观体验、实践感悟等环节感受非遗之美、感悟非遗之“生”,从真实的体验中探索非遗活化之路,以“沉浸式体验”为钥匙让非遗之美不再囿于展柜玻璃,而是化作可触摸、可参与、可创新的鲜活存在。

一、漫步百年工坊,解码蓝印技艺

7月6日,在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馆长、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吴元新、倪沈键先生的带领下,实践团队成员来到博物馆研习传承基地。循着青砖黛瓦间的蓝草芬芳,成员们从工作台的刻板走向染坊的靛蓝,他们触摸到蓝印花布的历史经纬——这项始于秦汉“夹缬”的印染智慧,经唐宋“灰缬”技法革新,至明清时已融入百姓烟火,最终在2008年以国家级非遗之姿续写千年传承。从刻刀到染布,从古代到当代,每一道工序都镌刻着文明的温度。

团队成员仔细观察博物馆匠人如何完整复现这项千年技艺的创作链条:从构思起始,他们先用铅笔在卡纸上勾勒初稿,继而操起雕刀镂刻出精密纹样。当靛蓝染缸飘出第一缕草木清香,浆料调配的精准度成为关键——太稀则透色,过稠则龟裂,工坊严格遵循。随后的刮印环节最考验匠人心性,需以匀称力道推动胶浆,在布面形成防染层。最终的对位印花如同精密拼图,每块雕版严丝合缝。经历三次以上浸染,织物上泛出淡淡的青绿色,需要放在阳光下晒干,染布颜色便会逐渐加深。二十余道工序如环状链条紧密咬合,从设计到成品的环环相扣,即遵循古法又简洁易懂。

“一匹匹蓝印花布都是时间、匠人的痕迹。”团队成员李同学有感而发。

(7月6日,“蓝纫云章”实践团队成员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吴元新、倪沈键合影 王佳平供图)

展示柜中的“缠枝莲”和“鱼戏莲”等纹样经过岁月的沉淀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清香,成员们被江海文化孕育的工艺智慧深深折服。倪沈键馆长为实践团队铺陈开蓝印花布的时光长卷:循着靛蓝纹样流转的轨迹,这项始于宋元的民间技艺,从布衣黔首的日常器物,经千年岁月沉淀,终在当代绽放为登堂入室的艺术珍品。泛着岁月包浆的雕花印版,其技艺传承至今的绵长脉络,令在场成员无不为之动容——镌刻在棉布上的青白纹样,何尝不是中华匠作精神生生不息的鲜活注脚?

二、对话非遗匠人,探寻传承之道

通过交流互动,小组成员对蓝印花布传习的故事更加了解。吴元新先生通过自己这几年的工作经历与大家分享关于蓝印花布传承的“前世今生”。从为抢救蓝印花布翻山越岭、走村串户保护蓝印花布六万余个,到为让蓝印花布“起死回活”创制近千种纹样配饰、出版《中国传统印染技艺》等专著十多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课题。

“传承不是守旧,而是坚守中的创新。”吴元新一边向他的团队介绍展示自己的创新作品,一边讲述着,他创新的蓝印花布作品曾三次获”山花奖”,其设计的”凤戏牡丹”台布、”年年有余”挂饰、”喜相逢”桌旗系列作品也多次获奖,还创立了”元新蓝”等商业品牌,让非遗走出博物馆。

(7月6日,倪沈键馆长向“蓝纫云章”团队讲解蓝印花布工艺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路径 王佳平供图)

团队成员围绕着“非遗吸引年轻人”“非遗纹样保存运用数字化”“新时代非遗如何商业化、年轻化”等问题各抒己见。“非遗吸引年轻人”是吴元新结合自身经验提出的独到见解,他认为年轻人是非遗传承的中坚力量,要运用年轻人所喜闻乐见的方式去宣传非遗,例如将传统的纹样运用到现代生活产品之中。团队成员凝神倾听,频频点头赞同,思维碰撞,火花飞溅。

三、亲手实操体验,设计特色文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听完讲解后,“蓝纫云章”团队开展动手操作。“刻版时遵循‘断刀法’”倪沈键提点,“一刀下去要稳,刀走要匀,纹样的虚实都在腕力之间”;“刮浆技法”吴元新补充,“灰浆刮厚刮薄,是决定染色的重要步骤”。

(7月6日,“蓝纫云章”团队体验蓝印花布制作工艺 王佳平供图)

团队成员分工合作,或是刻画扬州大学元素的图案,或是小心翼翼地刮着布上的灰浆,或是伫立在染缸前观察布料由绿转青再转蓝的神奇蜕变。一道道工序不断推进,一张张浸透扬州大学文化底蕴的蓝印花布文创作品诞生,有印着“扬大校训”的挂画,有印着商学院楼景的方巾,每件作品都凝聚着整个团队的智慧、耐心和汗水。成员们指尖流淌的不仅是千年非遗技艺,更是江海儿女对文化根脉的深情守望。“原来一块布的‘蓝’,竟藏着这么多学问!”团队负责人王同学看着自己的作品,领悟到了“匠人精神”四个大字。

四、共话传承路径,续写青春担当

“作为土生土长的南通青年,我们对蓝印花布工艺有着天生的‘亲切感’”团队成员发出如此感慨“我们是家乡文化传承推广的‘第一责任人’”活动接近尾声,“蓝纫云章”实践团队与馆方领导座谈,双方就“非遗传承与青年责任”展开深度对话。团队就调研结果,提出“蓝印花布进校园”“非遗技艺工作坊进社团”等建议,让蓝印花走近更多同辈们所知。馆方对于团队的创意予以支持,并欢迎他们参与馆方文创开发。

“这次活动让我们从家乡文化的‘看客’变成了‘参与者’ ”,“团队把成果写进实践报告里,用专业知识挖掘蓝印花布珍品的市场价值、助力蓝印花布文创的市场推广,让古老技艺在青春实践里‘年轻’起来,焕发出新兴活力”团队成员表示。今后,“蓝纫云章”团队将尝试在学院、社区 等不同组织开展蓝印花布体验日活动,为更广泛的群体种下“青出于蓝”的根芽。

(供稿:吴佳薇,王佳平)

免责声明:该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黄凌睿】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