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以来,三都县持续遭受强降雨侵袭,累计雨量达668.4毫米,单日降雨量达到240毫米,是196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汛期降雨量之最。这场罕见暴雨致使三都县内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塌等自然灾害频发,其中,都江镇片区受灾情况尤为严峻,需要大量的救灾人员和物资。
车辆、镐、铁锹、睡袋、手电、救生设备、方便面、水……连夜准备好物资,6月30日一大早,龙里县公安局组织16名警力赶赴都江镇,开展了为期5天的驰援救灾工作。
危险 但无法阻止前行的步伐
集结完毕后,救援队伍朝着受灾最严重的村寨进发。一路上,随处可见路边山体滑坡的痕迹,盘山路上没有护栏,路面的稀泥导致车辆打滑无法前行,且随时都有滑落到山脚的风险,为了能尽快安全到达,队员们用推车的方式通过风险路段。十多公里的路程,大家用了近四十分钟才到达。
还没到村口,队员们又被暴雨冲断的树枝挡住了前行的脚步。走不通,那就把路清出来。当地村民们也主动上前帮忙,大家一起将拦路的树枝砍断、搬开,为运送救灾物资的队伍腾出了一条救援道路。
因道路被损毁车辆无法前行,大家便用木板搭路,用肩扛物资的方式步行五公里,将救灾物资送进村寨,送到村民的手上。随后趁着天还没黑,队员们又抓紧时间搭起了帐篷,以便村民可以得到妥善的临时安置。
“累,不怕,最危险的其实是在路上。”回想起当时的情况,带队民警刘浩如是说道。
由于晚上下雨,再加上天黑路滑弯道大,山上随时有落石,驾车行驶山路的风险非常大,但因为第二天还要赶往另一处受灾村落,队伍必须连夜赶回县城休整。在返回县城的途中,两辆警车接连爆胎无法前行,但此地不宜久留,队员们一边盯着旁边山坡观察是否有落石风险,一边打着手电冒雨迅速完成换胎离开此路段。事后提及此事,大家都笑着说当时“命大”是真的,后怕也不假。
风雨同担 哪里有困难就朝哪里上
“泥石流来的时候,我家里只有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在家,其他人都在县城照顾生病的家人。”提到当时的情况,小脑村的村民仍心有余悸。
坝辉村和小脑村,是都江镇受灾最严重的村寨之一,洪水过去,留下了满目疮痍。屋内,淤泥堆积;屋外,湍急的水流仍在不断冲刷着地面,部分支撑房屋立柱的基脚已被冲走一半,柱子摇摇欲坠,岌岌可危。水退人进,一到达目的地,龙里公安救援队伍就立即开展清淤工作,帮助受灾群众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屋里的淤泥与落石太多了,光靠人力一点点铲,一点点搬,速度太慢了,我们要想个办法。”面对眼前急需清淤情况,刘浩沉下心来冷静思考,突然,他看到屋外的水流,心中有了想法。
“大家过来,我们用石头砌个坝,把水引流进房子里,利用水流的冲击力,可以帮助我们把这些淤泥和砂石冲出去,等冲得差不多了再把水流给堵回去。”说干就干,大家照着刘浩说的办法行动起来,果然如料想的一般,屋内的砂石顺着水流被冲到屋外,给大家的清淤工作节约了宝贵的时间,也留下不少体力去帮助下一户人家。
搬石头、清淤泥、抢救受灾群众家中物资,稍作休息又接着上。每个人的手上磨出了水泡,满是伤痕,不是不疼,而是根本顾不上。
“兄弟们,辛苦了!兄弟们展现出了团结奋进、互帮互助、英勇能干的龙里公安特警精神,这是我们龙里公安的骄傲。……”
在结束救援回程的路上,刘浩在群里给大伙发了一段话,是对这些天以来工作的总结,更是对大家代表龙里公安为灾区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而感到骄傲。
“在去到受灾地点的路途上,满程的滑坡、塌方,房屋倒塌,看到让人毛骨悚然、胆战心惊。但是我没有看到胆怯、没有看到退缩,没有看到抱怨。(大家)任劳任怨,一起动手一起歇,这是我们真正该有的样子。这是磨砺、是锤炼、是展现真正自己的平台。
我们顺利平安完成了任务,我很希望我们能把这几天的收获、激情与表现带到工作中去、带到生活中去,用积极阳光有干劲的心态去面对工作、面对生活、面对家庭!”
……
从不畏困难冲锋在前,到清淤战场昼夜奋战,龙里县公安局救援队用实际行动践行“四心”新时代黔南公安价值体系,以顽强的意志、过硬的作风、高效的运转,与三都县都江镇群众心手相连,重建家园,生动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共同谱写着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的动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