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程赴绩溪 青春赴乡约】
晨光熹微,行囊饱满。2025年7月6日清晨7点,安徽农业大学“瓜生绩临・溯源青脉徽浙行”暑期社会实践团的队员们怀揣着对乡村振兴的热忱与探索的渴望,踏上了前往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荆州乡的征程。在乡村振兴与种业振兴双轮驱动下,农产品产业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不断拓展。团队将通过跨省域对比调研、科普服务、包装设计等丰富多样的形式来进行此次三下乡活动,在乡村一线挥洒青春汗水,书写属于青年学子的青春答卷。
临行前三天,安徽农业大学在图书馆第一报告厅举办三下乡出征仪式和专题培训。随后,团队也召开了周密的筹备会。从实践所需物资的整理到详细行程的规划,从安全知识的培训到各成员的任务分工,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团队成员们的细致与用心,有人提前把调研区域的地图反复标注,有人将常用药品按功效分类打包,为此次三下乡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四个半小时的车程中,队员们丝毫没有懈怠。调研组的成员们抓紧每一分每一秒,围绕调研问卷的细节展开热烈讨论,力求让问卷更贴合实际需求,能精准获取有效信息;新闻组的同学则开始构思首日的推文内容,希望能及时将团队的动态分享出去;摄影组的成员们仔细调试着手中的设备,确保能捕捉到实践过程中的每一个精彩瞬间。车窗外,田野与村落不断掠过,对于初次踏足乡村的队员来说,这一切都充满了新鲜感。有队员感慨道:“课本里的乡村振兴,即将成为眼前真实的风景。” 当车辆缓缓驶入绩溪县地界,成片的农田与独具特色的民居映入眼帘,队员们难掩内心的兴奋,纷纷拿出手机记录下这一时刻,“这就是本次调研的目的地!” 大家兴奋地指着窗外,眼中充满了期待。
【墨香浸徽韵 文脉润初心】
抵达绩溪后,团队首先来到了绩溪博物馆,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徽文化之旅。这座由白墙黛瓦构筑而成的博物馆,静静地藏在县城深处,飞檐翘角与马头墙勾勒出徽派建筑特有的韵律,仿佛一位从历史深处走来的老者,诉说着绩溪的过往。绩溪博物馆坐落于老城区中心,其前身是老县政府与老县衙旧址,由著名建筑师李兴钢大师操刀设计,以 “折顶拟山,留树作庭” 为理念,起伏的屋面、灰瓦白墙、天井庭院,将徽文化与现代建筑完美融合,本身就是一件极具特色的 “建筑艺术品”。
步入博物馆内,“绩水徽山”“人文绩溪”“风土绩溪”“商道绩溪”“徽韵绩溪”“徽味绩溪” 六个展厅依次展开,每个展区都像是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引领着队员们探寻徽文化的奥秘。
在 “绩水徽山” 展区,多媒体技术生动演绎出绩溪的山水风貌,队员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绩溪山水的灵秀与壮美,也明白了这片土地为何能孕育出如此灿烂的文化。“人文绩溪” 展区则汇聚了众多名人的故事与作品,吴昌硕的画作、黄宾虹的墨宝以及胡适的手稿等,都散发着浓郁的人文气息。队员们在胡适的手稿前驻足良久,泛黄的信纸上,清秀的字迹写满了对家乡的眷恋,有人轻轻凑近玻璃展柜,试图看清那些因岁月模糊的字句,让人深切感受到这位文人对故土的深情。
在展厅中,一位讲解员阿姨热情地为队员们介绍着各类展品。当走到一组清代徽墨前时,阿姨介绍道:“绩溪是徽墨之乡,明清时这里的墨庄曾供应大半个江南。” 队员们仔细端详着墨锭上雕刻的山水图案,其细腻程度如同丝绢一般,即便历经百年岁月,墨锭依然泛着温润的光泽,有人忍不住拿出笔记本,一笔一划临摹着墨锭上的纹样,让人不禁感叹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
二楼的民俗展厅更是热闹非凡,一组婚俗模型吸引了队员们的目光。凤冠霞帔的新娘、披红挂彩的花轿,甚至连陪嫁的木箱上都刻着 “琴瑟和鸣” 的字样,生动地再现了当地传统婚俗的喜庆与庄重。角落里的老座钟滴答作响,仿佛在为这些凝固的时光伴奏,有人对着花轿模型轻轻拍下照片,想把这份传统的喜庆分享给远方的家人,让人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年代。
“徽韵绩溪” 展区则集中展现了徽派建筑的独特魅力。大量的徽派建筑模型、雕刻艺术品等展品,向队员们展示了徽派建筑与自然景观相融合的和谐之美以及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徽派建筑以精美的砖雕、木雕和石雕闻名,这些雕刻不仅工艺高超,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有队员特意用手机录下讲解音频,打算回去后细细整理,让队员们深深折服于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力。
离馆时,夕阳正浓,将博物馆的影子拉得很长。队员们抚摸着出口处那棵有百年树龄的紫薇,粗糙的树皮带着岁月的温度,心中感慨万千。大家纷纷表示,这座博物馆不只是一个陈列文物的容器,更是绩溪人用乡愁与记忆编织的家园。那些青砖黛瓦、笔墨书香,其实从未走远,它们依然在这片土地上流淌,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绩溪人。
【初程有顿悟 行囊已增重】
首日行程结束时,队员们的笔记本上多了不少感悟。纸页间不仅有文字,还有随手勾勒的徽派建筑线条和徽墨纹样。“原来乡村振兴不只是种好地、卖好货,更要把文化的根留住。”“徽商能走天下,靠的是诚信和创新,团队做产业调研,也得带着这份精神。” 车厢里的讨论声,比来时更热烈了,有人翻出白天拍下的照片,和同伴一起回忆那些触动人心的细节。
当乘车驶向荆州乡时,窗外的晚霞染红了天际。队员们知道,这只是开始 —— 接下来的日子里,大家要把博物馆里读到的 “匠心”,变成田间地头的实践;把徽文化里的 “韵味”,融入农产品的包装设计。就像那棵百年紫薇,深深扎根,才能枝繁叶茂。
这场初遇,让 “瓜生绩临・溯源青脉徽浙行” 团队明白:三下乡不只是完成任务,更是一场双向奔赴 —— 大家带着知识来,却先被这片土地的文化滋养;大家想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却先在这里找到了青春的答案。接下来,大家将带着这份对徽文化的感悟,深入开展各项实践活动,为绩溪的农产品产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留下属于他们的青春印记。(作者:杨思蕊 丁虹西 刘铣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