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中山区武义县柳城镇,清晨的梁家山,薄雾如纱延梯田而上。海拔600多米的鹤仙山半山腰处,一座由夯土牛栏老屋改造的“拾云书屋”内,村民鲍大爷戴着老花镜翻阅农技书籍,上海游客李女士在开放阅读间品读小说,远处山间云海翻涌,山风携着草香穿堂而过。“以前村里很躁,年轻人留不住,老房子也塌了,现在志愿者来了,书也来了,心也静了。”鲍大爷笑道。这座沉寂200余年的畲族古村,正因书香与志愿者的温度焕发新生,奏响乡村振兴的动人乐章。
图为拾云书屋外景
古村新生:当200年畲族记忆遇见现代诗意
踏入梁家山村,青石板路蜿蜒穿过黄墙黛瓦的畲族古民居,墙角石刻的凤凰图腾与木雕窗棂诉说着族群记忆。作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梁家山村完整保留着畲族传统织锦、农耕等非遗文化,被游客誉为“江南最后秘境”。
“我们既不能让古村变成博物馆,也不能盲目追求商业化。”景区农耕文化馆工作人员介绍,景区改造遵循“修旧如旧”原则,将畲族传统的农耕工具自然融入建筑中, 40余栋百年老宅经加固修缮后,夯土墙嵌入落地窗,木质阁楼搭配全景泳池,传统马头墙与光影装置相映成趣打造出兼具文化厚度与时代活力的特色景区。
生态禀赋更为景区融入乡野疗愈理念。海拔落差形成的垂直生态带中,30余亩梯田春采云雾茶,秋收黄金稻;原始森林覆盖率超85%,负氧离子浓度峰值达每立方厘米2万个。游客可沿丛林穿越道穿行云海,或在悬空栈道俯瞰“梯田云海”奇观,感受“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图为景区接待中心
书香浸润: 拾云 书屋点亮山乡“精神共富”
在古村焕新的进程中,更深刻的是“精神造血”工程。“香溢志愿者”团队将目光投向山区群众的精神需求,“我们发现游客常抱怨‘白天有意思,但晚上没事做’,而村民也缺乏文化空间”,基于此团队创新提出“云上书屋”构想,协助村集体将闲置的老旧牛栏改造为拾云书屋。
这座占地300平方米的书屋颇具巧思:屋顶保留传统的灰砖黑瓦,四周采用瓦楞纹的落地玻璃,底部利用原牛栏的架空结构打造出通透的开放阅读空间,既保留古朴的原木气息又充斥现代美感。
对村民而言,书屋带来的是更深层的改变。68岁的畲族蓝大娘原是“怕羞”的庄稼人,如今是“能说会道”的义务讲解员,每周在开放阅读区给游客讲祖辈传下的畲族故事;留守老人雷大爷从“看电视消遣”转向“每日读书晒太阳”等等。“以前觉得读书没啥用,现在书屋就是我们的依靠,游客多了生意也好起来了”,景区小店店主刘少英边整理书籍边说。
模式创新:小山村探索“文化+”共富路径
梁家山的蜕变,源于“资源活化+文化赋能”的双向奔赴。景区将古村风貌、生态景观与云端书屋IP打包运营,围绕“云上书屋”这一核心,保留传统文化精髓与乡村本土气息,打造精神文明与农耕文明和谐共生的“书农共富”新路径。
2022年秘境梁家山民宿入选浙江省“百县千宿”白金级民宿,咏泉居、清风居等特色住宿单元的媒体曝光量经久不衰。2023年,景区接待游客超1万人次,带动周边6个村发展农家乐、手作工坊等业态。
原牛栏改建为藏书2000余册的 “拾云书屋”模式更被复制推广,在西联乡中心小学的“精实希望书库”,在红色驿站的阅读角等等,覆盖武义全域,书不再是摆设,而是串联村民、游客、土地的纽带。
图为通向书屋的小径
站在拾云书屋远眺,云海翻涌间,黄墙梯田相映成趣。梁家山的故事,印证着乡村振兴的深层逻辑:当文化之根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当书香漫过畲乡,一座古村证明,乡村振兴的至高秘境,终是文化的生生不息。(傅利强)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