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理学子探访潍坊杨家埠 传承木版年画与风筝非遗技艺​

烟理学子探访潍坊杨家埠 传承木版年画与风筝非遗技艺​

来源:日照新闻网 2025-07-14 14:4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近日,烟台理工学院“溯往寻兴”社会实践队的青年学子们,前往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杨家埠艺术大观园,开展以 “传承中华文脉” 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观学习、动手实践、走访调研等形式,深入了解木版年画与风筝制作技艺,传承非遗技艺,弘扬民俗文化,探寻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走进杨家埠艺术大观园,灰瓦白墙的古建筑群错落有致,沿街的民俗店铺里挂满了色彩艳丽的木版年画和造型各异的风筝,空气中弥漫着纸张与颜料的清香。实践队首先来到木版年画博物馆,馆内陈列着从明代至今的300余幅年画作品,既有《门神》《灶王》等传统题材,也有《连年有余》《五谷丰登》等民俗风情作品。

“这些年画不仅是艺术品,更是老祖宗生活智慧的体现。” 杨家埠艺术大观园木版年画博物馆讲解员,指着一幅《门神》年画向学子们介绍,“你看这线条,刚劲有力却不失流畅,用的是矿物颜料,日晒雨淋都不容易褪色。过去过年贴年画,除了装饰,更寄托着全家人的美好愿望。”

图为讲解员向实践队员讲解木版年画的场景。刘培禄 供图

在风筝博物馆和风筝制作工作室,实践队员们见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风筝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师傅们。他们坐在竹篾堆旁,有的手持篾刀专注地削着一根毛竹,有的进行风筝的彩绘提。工坊墙上挂满了师傅们制作的风筝,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只长达 12 米的龙头蜈蚣风筝,蜈蚣身上的鳞片用红、黄、绿三色绸缎拼接而成,阳光下熠熠生辉。“这只风筝用了 72 根竹条,132 张宣纸,需要好几个人合力才能放飞。” 讲解员说,杨家埠风筝最独特的是 “扎、糊、绘、放” 四艺合一,每一步都不能马虎。

图为讲解员讲解软翅风筝的场景。刘淼淼 供图

实践队来到木版年画作坊,木版年画传承师傅正在拓印《门神秦琼》年画。他手持棕刷在雕版上均匀涂抹槐米汁调和的颜料,再铺上宣纸,用 “趟子”(一种拓印工具)快速扫过,短短 10 秒,一幅色彩鲜亮的门神就呈现出来。

实践队员们在木版年画体验区开始了动手实践。队员们跟随制作师傅们的制作步骤进行印版和套色版。

图为实践队员学习木版年画拓印的场景。王恩超 供图

实践队员刘同学表示:“这次活动,我不仅全方位、多角度地学习了杨家埠文化的精髓,更在参与中体验到了文化传承的乐趣与责任,让这份古老的智慧与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实践队员们轮流尝试拓印,队员王同学第一次拓印时,因用力不均导致年画左侧颜色过深。经过多次练习,王同学拓印的年画终于达到合格标准。“原来简单的动作里藏着这么多门道,非遗传承真不是件容易事。” 他感慨道。

在与杨家埠的工作人员的交流中,队员们了解到,园区通过 “非遗 + 文创” 模式,开发了年画书签、风筝造型钥匙扣冰箱贴等多种文创产品。“我们还和短视频平台合作,老艺人直播做风筝、印年画。” 工作人员说。

图为实践队员们在杨家埠的合影。张芳瑜 供图

活动最后,实践队员们在杨家埠艺术大观园门口合影留念。在这次实践中,队员们不仅掌握了简单的风筝扎制和年画拓印技巧,更深刻体会到非遗传承的意义。“这些老手艺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能融入现代生活的活态文化。” 实践队队长朱同学表示,队员们计划将此次实践成果不仅整理为图文稿件,还要剪辑成视频,在学校开展非遗宣讲活动,让更多同龄人了解传统技艺。(通讯员 朱明哲 费越 高振)

免责声明:该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黄凌睿】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