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闽东之光”实践队深入闽东地区基层开展实践活动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闽东之光”实践队深入闽东地区基层开展实践活动

来源:日照新闻网 2025-07-11 16:3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为弘扬“闽东之光”。7月7日-7月8日,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闽东之光”暑期三下乡实践队深入闽东地区基层,在宁德周市宁县、寿宁县等地通过实地走访、现场教学、主题座谈等方式开展调研活动,赓续红色基因,重温革命历史,了解闽东地区的风俗文化和乡村治理与发展。

循振兴之路,悟思想伟力

实践队为进一步感受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脉络,系统了解闽东地区经济与生态协同共进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在后洋村“三库+碳库”生态文明学习实践基地,“闽东之光”实践队走进“三库”生态文明实践主题展览馆,深入学习“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碳库”的科学内涵,聆听“九到周宁、三赴林场”并种下三棵杉树的生动故事,了解当地人民牢记“闽东的振兴在于林”的理念,探索经济与生态协同共进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实践队还进一步走进难忘下党主题馆开展参观学习。队员们透过一幅幅承载着历史记忆的照片、一件件饱含岁月痕迹的实物展陈,重温了时任当年“九到寿宁、三进下党”的难忘历程,深入感受其跋山涉水、轻车简从的务实作风和与群众同甘共苦、一心为民的清廉本色,以及其中蕴含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赤诚情怀。

彰古物历史,促校地共建

在实践过程中,社会历史学院还与周宁县档案馆、博物馆举行大学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签约暨授牌仪式。周宁县副县长林以玑,县委办公室室务会成员、周宁档案局局长、档案馆馆长陈益雄,县博物馆馆长郑勇,社会历史学院院长孙建党、副书记范瑞锭、档案学系主任钟文荣以及共建双方其他成员参加仪式。双方希望以此次共建为契机,通过打造“理论+实践”平台、构建“双向赋能”协作机制,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周宁县文化事业发展贡献力量,也为社会历史学院学子们在学习上提供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实训平台。

在学习闽东地区的风土人情时,实践队探访了周宁县档案馆和周宁县博物馆,队员们于档案间触摸闽东文化脉搏,于历史足迹中感受时代变迁,与古代文物的近距离接触中,探寻文物背后所承载的时代信息与文化密码;在契约展中品读周宁民间契约文书,了解周宁的人文历史文化内涵。这些富含历史与民俗文化独特价值的馆藏,为实践队员了解闽东社会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特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和视角。

探周宁古韵,传文化薪火

为深入田野调查,实践队走访周宁县禾溪村、溪口村等传统古村落。在民国时期的禾溪小学旧址,社会历史学院原副院长黄国盛教授为实践队带来了一堂特别的课堂。他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经验,讲述了与周宁古村落的不解之缘,深入剖析了周宁丰富的古村落资源及其巨大的开发潜力。这堂课为队员们打开了认识传统村落价值与乡村振兴路径的大门,队员们深刻认识到,传统村落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乡村振兴的宝贵财富。走访期间,实践队队员还积极行动起向村落居民分发资助政策宣传册,并与村民亲切交流,耐心解答他们的疑问,让资助政策真正走进村庄、惠及群众,为乡村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同时,实践队还来到鸾峰桥考察当地的木拱廊桥文化。廊桥作为闽东北地区独特的传统建筑,不仅是交通设施,更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参观纯池镇过程中,队员们被这里廊桥的精巧结构、古朴风貌以及浓厚的人文气息深深吸引,同时也对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的关系有了更深的思考。纯池镇廊桥文化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保护与利用好这一文化遗产,既能留住乡愁,又能为乡村发展注入活力。

此次闽东之行,是社会历史学院践行“知行合一”育人理念的生动实践。未来,学院将持续引领青年学子在行走中触摸历史脉搏,在感悟中坚定文化自信,以青春之力书写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时代答卷。

免责声明:该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黄凌睿】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