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鸣声声伴着书香,七月的宁波古城脉动着深厚的历史活力。近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组建的“甬上书虫”实践小队,循着“史书—藏书—药书—艺书”的脉络,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书香文韵”探索之旅。他们从七千年前的文明曙光出发,穿越藏书楼的智慧回廊,探访诺奖灵感的源头,最终触摸到传统艺术的新生脉动,在行走中触摸中华文明的千年脉搏,解码其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传承密码。
解码“史书之问”:从“黄河中心论”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甬上书虫”实践小队首先走进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七千年前的生活图景在眼前铺陈:复原的干栏式建筑、堆积的碳化稻谷、精美的“双鸟朝阳”牙雕……“凝视这些碳化的稻谷,‘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触手可及的历史!”站在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的展柜前,队员孙烨烨深受震撼。“长江流域的文明同样璀璨辉煌,这让我对中华文明的敬意油然而生。”队员陈俊杰补充道。这粒看似普通的稻米,以其古老的存在,有力打破了单一的“黄河中心论”。队员们真切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根基深植于辽阔多元的沃土,这部“大地史书”生动讲述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兼容并蓄的恢宏史诗。
探寻“藏书之问”:从家族秘藏到全民共享的文化守护
第二站,“甬上书虫”实践小队步入了“南国书城”——天一阁。他们聆听着“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古老誓言,领略古人守护典籍的非凡智慧。“你们看,这些古籍保存得如此完好,古人的智慧真是令人敬佩!”队员叶嘉微指着展柜中的古籍说道。而当他们亲手触碰到现代化的数字化终端时,惊喜迸发。“手指轻轻滑动,高清古籍影像便在眼前展开,仿佛历史的长河在指尖流淌!”队员黄心慈兴奋地体验着。从天一阁的古今变迁中,团队解读到文化传承方式的革命性进化:从家族秘藏的珍宝,到全民共享的智慧宝库。科技让沉睡的古籍“活”起来,使其蕴含的智慧真正流淌进现代生活,惠及大众,赋予文化守护全新的生命力。
破解“药书之问”:从古籍良方到诺奖之路的守正创新
屠呦呦旧居的青砖院落里,黄花蒿与少女铜像静静诉说着科学传奇。在这里,“甬上书虫”实践小队在诺贝尔奖证书复刻件和珍贵实验手稿前驻足。一段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关于青蒿的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竟成为现代医学重大突破的灵感火种。“青蒿素的发现太神奇了!古籍中的一句话,竟能启发如此重大的科学突破!”队员胡珂豪由衷赞叹。在互动专区,团队沉浸式模拟了青蒿素提取的关键实验,经历了从失败到顿悟的过程。“直到回想起那个关键的‘渍’字代表低温提取,才豁然开朗!”队员傅子强分享道。这段经历让他们深刻理解了屠呦呦团队“守正创新”的精髓:既尊重古籍智慧,又勇于打破传统“水煎法”的窠臼,以创新思维实现了从古老药方到拯救生命的现代奇迹的飞跃。
解读“艺书之问”:从戏班孤本到云端艺库的活化传承
实践终点站,甬剧艺术博物馆给 “甬上书虫”实践小队带来了十足的“惊喜感”。泛黄的民国剧本手稿与炫目的3D全息舞台形成时空对话。当经典甬剧折子戏《典妻》通过全息技术生动呈现眼前时,队员张佳琪惊叹:“哇!传统戏剧竟然这么酷!角色近在咫尺,毫无距离感!”队长罗叶航认为:“这种数字化呈现让传统艺术变得生动有趣,更能吸引年轻人去了解和传承。”沉浸式的体验让团队达成共识:传统艺术并非尘封的“博物馆标本”。 借助“活化表达”,它们得以跨越时空壁垒,真正融入现代生活,赢得年轻一代的心,确保文脉传承不断流。
从河姆渡遗址解码“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根基,到天一阁淬炼“共享为民”的文化守护立场;从屠呦呦旧居激活“守正创新”的药学智慧,到甬剧博物馆探索“活化表达”的艺术传承,这条“书香文韵线”不仅串联起深宁波“书藏古今”的城市精神图谱,更清晰勾勒出中华文明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在守护中持续发展的活力密码。
这堂沉浸式的“行走”探索,让“甬上书虫”们触摸到宁波乃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跳动的脉搏,深刻感受到了其深厚的底蕴与当代的价值。他们表示,作为中国年轻一代,将更自觉地成为文化根脉的守护者与创新传承的践行者,向世界讲述古老文明在现代焕发新生的精彩故事。
据悉,“行走的大思政课”品牌项目,不仅是浙江工商职院申报的文旅部2025年度文化艺术职业教育和旅游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实践创新项目,也是该校牵头开发的宁波市大思政课实践研学路线。“行走的大思政课”实践研学线路聚焦宁波市优质文旅资源和优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确定了寻迹溯源线、共同富裕线、红色寻根线、海丝文化线、阳明文化线、国防安全线、新质生产线、深化改革线、绿水青山线、书香文韵线、商帮精神线、甬城味道线等12条线路,旨在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深度融合,学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徐涵琪 金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