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与陪伴交织,点亮特殊儿童的童心世界

创意与陪伴交织,点亮特殊儿童的童心世界

来源:日照新闻网 2025-07-10 14:4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一张张彩色的画作、一串串欢快的琴音、一群围坐在一起做手工的孩子……7月5日清晨,来自中北大学软件学院2022级本科生李淇钰背着鼓鼓的帆布包出现在社区里,包里装着手工彩纸、陶泥、音乐绘本,还有她亲手设计的“神秘盲盒”——这是她为30余名特殊儿童精心准备的“周末惊喜”。过去一年半,这名年轻人用300余小时的线下陪伴,在社区福利院搭建起一座“没有围墙的游乐场”。

她设计的活动总藏着巧思。她将儿童成长需求拆解成趣味单元:在“情绪解压工作坊”中,孩子们用不同颜色的陶泥捏制“心情雕塑”;“声音万花筒”课堂上,用废旧塑料瓶、米粒制作“彩虹沙锤”,合奏出轻快旋律;就连简单的折纸课,也被她改良成“阶梯式”手工——从单层千纸鹤到立体旋转风铃,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的难度。

“重要的是让她们感受到‘我能行’。”李淇钰翻开一本贴满照片的记录册:孤独症儿童小宇(化名)在连续12次“星空沙画”课后,终于用颤抖的手指画出第一个笑脸;听力障碍女孩小雨(化名)通过触感强烈的陶艺课,创作出系列黏土动画角色,所有孩子的作品如今装点着福利院的走廊。

除了常规活动,李淇钰还建立起“成长档案跟踪”体系。每个孩子都有专属记录本,标注着兴趣特长、情绪变化和进步节点。去年寒冬,她发起“温暖记忆计划”,带领孩子们用三个月筹备社区成果展:从裁剪展板彩纸、排练情景剧到亲手绘制邀请函,18名儿童最终在社区礼堂完成了人生首次公开演出。

“小李姐姐教我的千纸鹤会‘唱歌’!”7岁的脑瘫患儿浩浩(化名)兴奋展示她的声音装置——当纸鹤悬挂在特制风铃架上,碰撞声与志愿者提前录制的鼓励语交织成曲。这种将康复训练融入手工的创新,让福利院护理主任王主任感慨:“她把孩子从‘被照顾者’变成了‘创造家’。”

如今,李淇钰的“童心陪伴”项目已形成20套手工教案、12种团体游戏方案。更令人动容的是,曾接受帮助的5名初中生主动加入志愿者队伍,其中两人今年考入职校幼教专业。“她让我们明白,爱是互相点亮的过程。”19岁的志愿者小雯(化名)边说边教孩子们叠纸船,她正是李淇钰两年前在社区夏令营帮助过的孩子。

当被问及坚持的动力,李淇钰指向活动室墙上的“心愿树”——泛黄的便笺纸上,有用树叶拼贴的飞船、纽扣组成的笑脸,还有歪歪扭扭却力透纸背的“谢谢姐姐”。“每次看到孩子们从躲闪目光到主动拥抱,就知道这些时光如何悄悄改变了生命。”她说着,轻轻抚过一张便签,上面画着牵手的火柴人,标注着:“长大后我也要当志愿者”。

这名累计服务超600小时的青年,正将实践经验整理成《特殊儿童活动指南》,免费分享给其他社区。在这个用双手传递温暖的故事里,李淇钰证明:最动人的公益不在宏大叙事中,而在一次次蹲下身来的倾听与创造。

免责声明:该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黄凌睿】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