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油油的烟田间,技术员李磊捏着一片烟叶对李有卫说:“这片叶子颜色过深、叶脉发白,属于过熟叶,得单独分出来。”老李弯腰细看,恍然大悟地点点头。
仲夏七月,宜章县烟田迎来采收关键期。在天塘乡的烟田里,十余名烟农正在技术员指导下仔细筛选烟叶,将病残叶、过熟叶与底脚叶放入专用筐中。这些看似微小的分类动作,正悄然改变着当地烟叶生产的未来。
2025年,宜章县全县种植烤烟4.38万亩、 预计收购烟叶 10.50万担 。在烟叶烘烤阶段遭遇连续阴雨的不利条件下,当地将鲜烟分类作为提质增效的关键突破口。
田间源头精筛:把好第一道关
七月的宜章烟区,空气中弥漫着特有气息。在天塘乡连片烟田里,技术员李磊正蹲在烟农李有卫身边,指尖轻抚叶片:“看这片叶子,叶脉发白超过三分之二,是标准成熟叶;旁边这片泛青的就得再养几天。”
烟叶分类的第一战场在田间地头 。当地的技术团队今年创新推行“源头双检制 ”:烟农完成初次筛选后,技术员会在采收现场进行二次核验,确保病残叶、过熟叶及无烘烤价值的底脚叶被精准剔除。
“以前采烟是整株砍,现在得分三次采。”李有卫擦着汗说。他身后,分拣出的不适用烟叶已装满三个竹筐,“技术员教会我们看叶龄——下部叶要60-70天,打顶后7-10天;上部叶得等100-120天,这些提前摘的都会变成废品。”
这种精细化操作背后有科学依据。研究表明,仅通过鲜烟分类环节就能降低15%-20%的烘烤损失 。在天塘乡今年种植的4200亩烟田中,技术员已指导70余户烟农建立了分类台账,每筐烟叶都标注着采收位置和成熟度数据。
烤房里的科技:一体化操作平台
当烟叶运抵烤房区,另一场技术革命正在发生。在赤石乡集约化烘烤工场,一种新型“鲜烟分类编烟一体化操作平台 ”引人注目:三米长的金属台面上,烟农将分拣出的烟叶按成熟度滑向不同区域;上方的样品悬挂绳展示着标准烟叶样本。
“鲜烟分类台面和成熟烟叶堆放台面拼接成平整工作面,底部的支脚可调节高度。”技术员介绍这个获得专利的设备时说,“编烟系统配备伸缩套杆和烟杆夹,能适应不同规格的烤房 。”
在编烟环节,技术员要求作业人员执行“三同原则 ”:同杆同成熟度、同棚同成熟度、同炕同品种。分层装炕时,成熟度高的烟叶装在烤房高温区,成熟度低的置于低温区,确保温湿度控制更精准。
“以前装一炕烟要五人忙活大半天,现在三人两小时就能完成。”烟农黄建军操作着自动编烟架说。他身后的四层密集烤房,380个烟夹整齐排列,每个烟夹夹着200-220片精选烟叶——这些数字标准已深深刻在宜章烟农心里。
让技术落地生根:接地气的传播创新
技术标准如何深入人心?当地的技术团队想出了妙招。技术员手机成了移动教学工具 ——他们拍摄适烤与不适用烟叶对比图,通过26个“烟农微信群”覆盖全县种烟村组。
“微信群里天天有‘知识点’。”一六镇烟农刘大姐展示着手机,“上周暴雨前,技术员连发三条预警,教我们雨后立即开沟排水防赤星病。这几天又推送‘鲜烟六档分级法’图解,吃饭时刷几下就学会了。”
更具特色的是那些流传在田间的“技术口诀 ”:“下部叶,绿中黄;中部叶,黄绿半;上部叶,黄亮光”、“成熟不够别硬采,多等三天品质改”...
这些朗朗上口的操作要点,是技术员结合鲜烟叶等级判定标准专利提炼的简易指南。该标准将烟叶按成熟度、身份、柔韧性等要素分为六个档次,烟农对照口诀就能完成基础分类。
鲜烟分类经济学:烟农的三笔账
烟农最关心经济效益。当地烟草站给烟农算清了“三笔账 ”:用工账、时间账、效益账 。
“分类多花两个工,但烤后分级能省三个工。”李有卫在地头掰着手指算账,“以前混着烤,青烟杂烟多得挑花眼。现在分类烤,分级速度快一倍。”
在时间成本方面,鲜烟分类推动实现“二分三同 ”模式。通过分类编杆、分类装炕,每炕烘烤时间缩短10-15小时,烤房周转率提升20%。在天塘乡的密集烤房群,烘烤季60天内要完成全部采烤,鲜烟分类成为效率提升的关键。
效益账最令人心动。实施鲜烟分类后烘烤成本呈现“三省 ”:省电、省煤、省燃料;烤后烟叶则表现为“三少三好 ”:青杂糟烟少,颜色好、色泽好、油分好。
“去年没分类,一炕烟烧900斤煤;今年分类后,800斤就够了。”李有卫翻开烘烤记录本,“上等烟比例从55%提到70%,光这项每亩增收六百元。”
技术变革背后的产业升级
鲜烟分类技术的推广,只是当地烟叶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在海拔680米的莽山育苗工场,智能水肥系统将育苗存活率提升至98.5% ;田间物联网设备实时传回烟叶生长数据;烘烤工场里,回潮机正加速周转效率。
“烟叶烘烤是决定品质的关键环节 ,”参与过70余名烟农培训的技术员强调,“科学烘烤能提升烟叶的香气、色泽和口感,最终转化为烟农的真金白银。”2025年,当地组织烘烤专家、农艺师驻点烤房,为烟农提供24小时技术护航。
数字化管理贯穿全程。在后台系统,全县4.38万亩烟田数据实时更新;卫星遥感技术将面积核查精度控制在0.5亩内 ;服务热线工单系统实现问题整改完成率100%。
气象赋能也成为新助力。2024年,当地气象局发送烤烟专项预报188条,开展人工防雹作业11次。在前期暴雨、后期干旱的严峻形势下,全县烟叶单产反较上年提升2公斤/亩。
烘烤季结束时,李有卫家烟仓堆满金黄油亮的烟叶。他捡起一片中部烟叶轻捻:“柔韧如绸,闻着有甜香。按这个品相,收购价能上浮一级。”不远处的烤房群,工人们正清理烟夹准备下一轮烘烤,那些被精心分类的烟叶将在烤房里完成华丽蜕变。
鲜烟分类改变的不仅是烟叶品质。技术员李磊的笔记本上记着新目标:将鲜烟分类标准转化为数字化模型,通过手机APP指导烟农操作,让烟农玩着手机就把钱挣了。(胡镕东)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