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中国调研行·万千气象看陕西丨土壤有“良方”,枝头见“智慧”:杨凌猕猴桃全链升级的科技范儿

活力中国调研行·万千气象看陕西丨土壤有“良方”,枝头见“智慧”:杨凌猕猴桃全链升级的科技范儿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7-10 09:1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七月的杨凌,暑气渐浓。走进陕西杨凌国际猕猴桃创新创业园,230亩的果园里,青绿色的猕猴桃挂满枝头,虽未成熟,却已藏着满满的“科技玄机”。

“这些果子还要再长两个多月才成熟,但从土壤到枝条,从设施到技术,每一个环节都藏着让它们更甜、更优质的秘密。”园区总经理高志雄站在果树下,指着挂满枝头的青果,向记者娓娓道来猕猴桃产业升级的奥秘。

土壤里的“营养密码”:从“瘦土”到“沃土”的蜕变

“您别看这果子还青着,它的‘底子’早在土壤里就打好了。”高志雄蹲下身,抓起一把黝黑的泥土,指尖能感受到疏松的质感。“猕猴桃是‘营养之王’,但它的营养可不是凭空来的,全靠土壤供给。”

园区的土壤改良有一套“独门秘籍”:建园时,每亩地投入30多吨有机质,深翻到地下一米,用大型机械进行深度改良,筑起高高的垄台;栽苗后,每年每亩还要投入10吨有机质,结合果园生草技术,让杂草腐烂后继续为果树 “加餐”。

“从 2020 年栽苗到现在,五年时间,土壤有机质含量从最初的 1% 提升到 5% 以上,钙、镁、锌、硒这些矿物质元素样样不缺。”在标准化栽培展示区,一行行猕猴桃树的根系周围,长满了浓密的杂草。

“这是果园生草技术,既能调节小气候,让果园在炎热的夏季依旧保持凉爽;杂草粉碎还田后,又能腐熟成有机肥持续改良土壤。杂草还能有效的保墒蓄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高志雄拨开草丛,“您看这土,攥一把能成团,松开手就散开,透气性好得很,根系在这样的环境里才能尽情生长吸收养分。”

枝头上的“生长智慧”:让每颗果子都晒足太阳

“您再看这树形,是不是跟别处不一样?”高志雄指向果树,只见每棵树都只有一根主干,在架面下又分为两根主蔓,主蔓两侧的结果枝像鱼骨一样均匀排列,平行伸向架面。“这叫‘单主干双主蔓鱼骨状’树形,枝条间距严格控制在35厘米左右,保证每片叶子、每颗果子都能晒到太阳。”

他解释说,传统树形枝条杂乱,内层果子光照不足,成熟后又小又酸。园区通过 “标准树形 + 合理负载”技术,让每棵树的结果量控制在最佳范围,“宁愿少结果,也要保证品质。就像养孩子,营养要均衡,不能贪多。”

在设施化栽培展示区,连栋薄膜温室和简易避雨棚里的猕猴桃树长势正旺。“这可不是为了好看,是为了给果子‘遮风挡雨’。”高志雄说,猕猴桃有时会遇到低温霜冻、暴雨冰雹等恶劣天气影响,这些设施能有效防控灾害,还能减少病虫害发生机率。“特别是简易避雨棚,一亩地成本才三五万,农民也能接受,比传统大棚便宜一半还多。”

未来的“甜蜜保障”:从枝头到舌尖的全链呵护
“现在果子还没熟,但我们已经在为它们的‘出厂’做准备了。” 高志雄带领记者来到果品贮藏分选包装区,这里的15间冷库已经腾空,等待着九月底的第一批采摘。“最关键的是这三间即食猕猴桃‘增氧控温’预熟库,能让猕猴桃的后熟过程变得可控。”

他说,传统催熟用苹果香蕉释放乙烯,果子软得快但糖分转化慢,吃起来有淀粉味;而预熟库通过精准调控,让果子在软化的同时,淀粉充分转化为果糖,“到时候消费者买到的猕猴桃,不仅能直接吃,还甜得清爽,没有涩味。”

旁边的全自动化分选线正在调试,工作人员介绍,这条线能通过光学检测,识别出果子的糖度、瑕疵甚至内部损伤,并通过呵护式柔性果托实现零损伤分选。“以前果实等级划分不明晰,好果次果一个价。现在我们能按品质分级,最好的果子能多卖一倍价钱。”高志雄笑着说,这就是科技带来的 “价值升级”。

田野间的“共享课堂”:让好技术走进千家万户
“我 13 年硕士毕业就开始创业,过程中就遇到个难题:好品种、好技术推不下去,品质实现不了有效提升。”高志雄坦言,这正是他建设园区的初衷。“农民习惯了老办法,你光在教室里讲,他听不懂;你把技术做给他看,他就愿意学。”

园区的新优品种试验展示区里,“脐红”、“农大金猕”、“农大郁香” 等 20 多个品种正在生长,每块地前都立着牌子,标注着品种特性、成熟期、口感特点。“我们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合作,筛选最适合陕西气候的品种,再教会农民怎么种。”高志雄说,像 “农大郁香”,果型方正像 “国字脸”,糖度能达到18度以上,已经在宝鸡眉县推广了上千亩。

在良种苗木繁育区,组培育苗室里的幼苗正在灯光下生长。“这些种苗是通过组培技术繁育的,抗病性强,移栽后第三年就能挂果,比传统育苗提前两年丰产。”高志雄说,园区每年能繁育优质种苗 100 万株,不仅供应陕西,还卖到了江苏、四川等地。

“再过两个月,这些青果就会变成金灿灿、甜蜜蜜的‘水果之王’。”高志雄望着枝头,眼里满是期待,“我们做的,就是让每一颗猕猴桃都对得起‘中国特有’的身份,让消费者吃得放心,让农民种得开心。”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