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站好烟站最后一班岗 扎根烟田的坚守

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站好烟站最后一班岗 扎根烟田的坚守

来源:日照新闻网 2025-07-09 16:0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时值六月,高温烈日下,正是烟叶生长的黄金时节。走进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朱阁镇马坟村的千亩烟叶种植田,一排排整齐的烟垄在阳光下延伸,翠绿的烟叶舒展着叶片,焕发出勃勃生机。朱阁烟叶工作站烟叶技术员杨建岭背着背包,深一脚浅一脚地踩进烟田。明年就要退休的他,依然保持着三十多年来的老习惯——天不亮就往烟农的地里跑。

“老杨,快来看看我家这垄烟叶!”马坟村的郝大姐远远望见熟悉的身影,扯着嗓子喊起来。

老杨三步并作两步赶过去,蹲下身子仔细查看叶片上的斑点。粗糙的手掌轻轻摩挲着病叶,眉头越皱越紧:“是花叶病,得赶紧处理。”他边说边从包里掏出记录本,快速写下防治方案,“先用之前教授专家们推荐的病毒抑制剂喷洒,也要及时防治蚜虫和蓟马避免传染病害,千万不能留后患。”

图为烟叶技术员观察烟叶病害。刘帅 摄

郝大姐看着老杨汗如雨下的面庞,忍不住关心道:“您都快退休了,还这么拼干啥?”老杨嘿嘿一笑,拍了拍沾着泥土的裤腿:“只要还在岗位一天,我就是烟农的技术员。这些烟叶是咱们的命根子,哪能眼看它们生病不管?”

像这样的田间指导,技术员老杨每天都要重复无数次。作为朱阁烟叶工作站有着三十多年经验的“老把式”,他对烟叶种植的每个环节都了如指掌。从烟苗移栽时的间距把控,到不同生长阶段的水肥管理,再到病虫害的精准防治,杨建岭总能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最实用的方法,帮助烟农解决问题。哪怕是这些年才开始推广使用的“蚜茧蜂”也能讲得头头是道,既让烟农省了心,也让土地减了负。

“跟着老杨学种烟,心里特别踏实。以前遇到问题只能干着急,现在有他在,我们种烟越来越有信心!”烟农老李头笑着说。

在老杨和朱阁烟叶工作站包村职工们的指导下,朱阁镇的烟叶种植水平不断提升,烟叶品质越来越好。近年来,许昌市烟草公司禹州市分公司朱阁烟叶工作站持续加强与烟农的紧密合作,除了技术指导,还积极完善烟区基础设施,修建育苗工厂,新建和改建电烤房数百座,为烟叶生产贡献巨大力量,不少烟农通过种植烟叶实现了增收致富。

图为朱阁烟田烟苗移栽全景照片。黄珂 摄

这些年,老杨走遍了辖区内的每一块烟田,谁家的烟田在哪,土壤特性如何,他都了如指掌。他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烟农的需求和烟田的情况。“有问题随时找我”是他对烟农最常说的一句话,无论白天黑夜,只要烟农一个电话,他准会第一时间赶到。

临近退休的日子,老杨比以往更忙了。他不仅要指导烟农做好当前的田间管理,还主动承担起“传帮带”的任务,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同事。在烟田现场教学时,他耐心地讲解:“看烟叶的长势,不能只看表面,还要摸、闻、听,摸叶片的厚度,闻有没有异味,听风吹过时的声音……”

有人问老杨:“都这年纪了,还弄得那么忙干啥?”老杨望着一片绿油油的烟田,笑着说道:“我要站好最后一班岗,不仅是责任,更是感情。这些年,烟农朋友们把我当自己人,我也把这里当成了家,只要还能走得动,我就要守护好这片烟田,帮助烟农多收点烟,多挣点钱。”

夕阳西下,老杨依旧穿梭在烟田间,用脚步和汗水诠释着一名基层烟草行业工作者的坚守与担当。他用他的实际行动描绘着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让一片片翠绿的烟叶成为烟农们致富路上的“黄金叶”。(刘帅)

免责声明:该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黄凌睿】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