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株洲市茶陵县,洣水环绕村庄,岸边树木郁郁葱葱。在这片浸润着红色基因的热土上,三个不同代际的驻村身影用不同的方式叩响乡村振兴的大门——当产业赋能的黄金藤蔓在田垄间舒展新芽,科技助农的绿色图谱于移栽示范中次第铺展,基建惠民的汩汩清泉浸润久旱菜畦的褶皱,新时代的驻村答卷正由“老中青”三代合力书写。
“60后”陈德:深耕沃土的“根脉传承”
(陈德帮助村民种植百香果)
“龙叔,您最近身体怎么样,养的土鸡卖出好价钱没?”东首村驻村第一书记陈德打开泛黄的工作日志,询问道。
龙炳珠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陈队长,多亏了你帮忙联系买家,这土鸡销路打开,日子有盼头咯!我身体也硬朗,能再多养些。”陈德听后,心里满是欢喜。与龙炳珠唠完家常,他又马不停蹄地赶到村里的百香果种植园。看着绿油油的藤蔓,陈德和村民们探讨起改良种植技术的事儿,鼓励大家尝试新品种,提高产量。
这是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陈德的工作日常,通过入户走访、倾听诉求,思考着如何进一步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在他的工作日志本上贴满了便签,分别记录了入户访谈、项目跟进、突发情况处理等内容。他深知,乡村振兴之路任重道远,每一次与村民的交流、每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都是迈向美好未来的坚实一步。在他身上浮现的是老一辈驻村干部的坚韧与务实,是乡村振兴最坚实的根脉。
“80后”薛建业:科技兴农的“智慧接力”
(薛建业指导烟农开展移栽)
“老张,这个井窖式移栽较以往移栽方式不同,能更好地达到栽烟不见烟的效果,提高烟苗成活率和抗逆性……”管塘村驻村第一书记薛建业在村里的移栽现场会上一边进行移栽操作,一边对种植大户张文兵讲解道。
为搭乘科学技术快车,让烟农在奔向美好生活的道路上,跑出发展的加速度。同时担任烟叶生产收购站站长的薛建业,积极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强化质量管控体系,引进并示范井窖式移栽、膜下小苗移栽等高效技术,统一规范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流程,并定期组织开展职工内训和田间现场培训会。帮助烟农减少因操作不当造成的质量损失,实现产业提质与烟农增收双赢。
“哎,大伙,今天可算开了眼界!薛站长这现场示范井窖式移栽,那叫一个绝!我种了这么多年烟,以前移栽可费老劲,成活率还不高。你瞧薛站长,动作麻溜,一讲解我才明白,这井窖深度、放苗位置、浇水时机,里头全是门道。按他这法子,烟苗缓苗快、扎根好,以后肯定长得旺!要不是薛站长耐心教咱,我还在走弯路呢。有薛站长带路,咱烟农增收那是稳稳当当的!”张文兵拍拍胸脯说道。
“90后”赵武:基建惠民的“青春动能”
(赵武在村民家走访调研)
“以前我种在管塘的几亩蔬菜,一到伏秋,总是不能及时得到灌溉,真是让人发愁,不过现在好了,自从水渠修好后,就算遇到干旱,农作物的灌溉用水也可以得到保障,别的不说,我种的蔬菜卖的价格都提高了不少哩!”村民肖冬兰说道。
驻村工作队队员赵武刚到枣市镇管塘村,就了解到村民们面临农田灌溉难题,缺水严重影响农作物生长和收成。这位“后生仔”积极探索新思路,想新点子,和驻村工作队员们挨家挨户走访,详细询问村民对水渠修建的想法和建议。同时实地勘察地形,记录水源位置、地势高低以及农田分布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水渠修建规划方案,确定了水渠的走向、长度、宽度和深度等关键参数,并根据预算积极向后盾单位申请项目资金,最终水渠修建项目得以实施。
“小赵有文化、有想法,为我们解决了实际难题,有他在,我们村子都焕发着生机活力!”枣市镇村民陈雪兰感叹道。
近年来,茶陵县局(分公司)驻村工作队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在乡村振兴中的“纽带”作用,不断加大帮扶力度,拓宽帮扶途径,增强帮扶实效,为村里增添了实景,也赢得了民心。
夏木成荫时,茶陵县喜报连连,东首村驻村帮扶工作队在市级考核中获评“好”等次,驻村第一书记陈德同志荣膺“优秀”,赵武获枣市镇乡村振兴先进个人……正如洣水奔流不息,深扎红土地的智慧根系正催发新芽,于南宋古城墙下破译振兴密码。(邹佳怡)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