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七月的暑气已带着温热的潮气漫上淮河大坝,霍邱县临淮岗镇零售户李禄娟早已拉开了店铺的卷帘门。擦拭完柜台上泛着草木光泽的柳编工艺品,她熟练地打开手机支架,镜头对准桌上那团带着湿润土腥气的红黏土:“老铁们看过来,这临淮大坝泥塑,用的可是咱坝上特有的红黏土……”直播间里弹幕瞬间涌了上来,半小时内,十几件订单提示音在晨光里此起彼伏。这样的热闹,早已成了她暑期里雷打不动的日常。
李禄娟的店铺坐落在淮河北岸的安徽省霍邱县临淮岗镇。这座嵌在淮河臂弯里的小镇,既是国家4A级风景区,更是藏着两笔“文化家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淮河柳编、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淮泥塑。镇文化馆的展柜前,游客总为柳编花器的千回百转驻足,为泥塑人物的活灵活现惊叹。可守着这样的“金疙瘩”,李禄娟过去总困在烟酒零售的老套路上,年复一年重复着进货、陈列、销售的单调循环。
转折发生在2024年6月。六月下旬的一天,六安市霍邱县烟草专卖局(营销部)客户经理赵德伟叩响了店门。他没急着看卷烟陈列,反倒绕着店铺转了两圈,当推开后门看到那间70多平方米的闲置阳光房时,突然驻足感叹:“李老板,您这是守着聚宝盆还在外面找食吃啊!”
这句话像颗石子投进李禄娟心里。接下来的两小时,赵德伟为她描摹出一幅“文旅+非遗”的转型蓝图:把阳光房改造成非遗体验工坊,用沉浸式体验留住游客,让文化消费带动传统零售。保守了大半辈子的李禄娟起初连连摇头,怕投入的钱打了水漂。可赵德伟的话又像惊蛰的春雷,震醒了她固化的思维。没过两天,她主动联系赵德伟,一起拜访了镇上的非遗传承人。
在柳编大师的工作室,她第一次摸到浸泡得温润柔软的杞柳条,指尖触到草木的肌理;在泥塑艺人的窑炉前,她亲眼看着粗糙的淮河胶泥,在匠人手中蜕变成灵动的艺术珍品。那一刻,李禄娟打定主意:改!
改造后的阳光房,成了小镇的“文化客厅”。“泥塑坊”里,红黏土静待游客揉捏;“柳编苑”中,杞柳条在光影里舒展。柳编制成的灯饰垂下柔和的光,墙上的图文静静讲述非遗的前世今生,桌台上摆着泥塑毛坯、柳编原料,谁都能坐下,亲手试试捏塑、编织的乐趣。店里的招牌换了新颜,新增的非遗工艺品专柜和当地农产品区,满满都是乡土与文化的味道。20多天后,这个崭新的“文旅终端”通过验收,挂上了授牌。
霍邱县局(营销部)还为她添了把火:融合“临淮大坝”元素设计的LOGO、主题文创产品,让进店的游客不仅能买,更能读懂临淮的故事。恰逢暑期旅游旺季,游客们看完风景,总爱拐进店里。有人捏个小泥人,有人编个小花篮,体验完了,顺手带些柳编摆件、泥塑挂件当伴手礼。原本买包烟就走的客人,如今常常逗留半晌,店里的烟火气里,多了文化的温度。
转型首月就迎来“开门红”,一个暑期下来,盈利同比翻了两倍,远远超出预期。赵经理还帮她琢磨出“非遗体验护照”:游客参与项目盖个章,集满了能换特色商品。有顾客打趣:“本来只想买点土特产,结果在这儿玩了半天,最后扛走一整个柳编收纳盒!”
如今看着红火的生意,李禄娟总算懂了“场景消费”的深意。当非遗从展柜里“走”出来,变成能触摸的记忆;当游客带着亲手做的泥塑离开,把临淮的故事揣进包里;当商品销售融进文化体验——这店,就活了。那些沉睡的文化基因被唤醒,让传统零售有了穿越周期的生命力。
下一步,六安市局(公司)还将继续深耕旅游市场,把文旅终端做精做强,让烟草零售与文旅深度融合,在小区域里做出大特色,让更多像李禄娟这样的店铺,在文化的滋养中,开出更旺的花。(王明礼 张雅文 刘欣)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