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下午三时,北京皇城艺术馆内翰墨氤氲,金石生辉。《砚田刀耕·致敬故宫博物院建院一百周年汪志良砚雕作品展》在此盛大启幕。展览由故宫博物院紫禁城书画协会指导,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手艺发展研究中心与中国匠人大会联合主办,皇城艺术馆承办,上海珍如山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墨友斋协办,都海江先生担任总顾问,赵普先生担纲总策划,以一方方凝聚匠心与文思的砚台,向故宫百年守护与传承的壮阔历程献上深情礼赞。
原文化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赵少华、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长才大颖、著名学者钱文忠、著名主持人、画家董浩、著名歌唱家韦唯、著名画家任重等一众文化艺术界重量级嘉宾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央视著名主持人、书法家长啸主持。
一砚虽小,可载山河。原文化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赵少华在致辞中表示“文明的厚度,既在庙堂重器,也在民间薪火。当一方方凝聚千年文心的砚台在皇城艺术馆绽放光华,我们不仅见证了一场艺术的盛宴,更触摸到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脉动”。
值此故宫博物院建院百年之际,展览承载着特殊的历史意义。正如总顾问、故宫博物院都海江书记在序言中所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传统工艺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凝结着世代匠人的智慧与情感。”故宫百年,不仅守护着宏伟殿宇与186万件珍藏,更在持续修复古建筑、古书画、古器物的艰辛实践中,让无数濒临湮灭的传统工艺重焕生机。此次砚雕展,正是百年文保精神与传统工艺在当代的璀璨回响。
作为海派砚雕的第五代非遗传人,汪志良深谙砚雕精髓,其作品堪称一部“以刀为笔”的文人艺术史诗。他熔铸唐宋元明的经典气韵、宫廷造办处的精工卓绝、海派俏色巧雕的灵动写实,以及书画篆刻的金石意趣,使每方砚台成为诗、书、画、印交融的“有故事的器物”。其代表作《砚山行》以遒劲刀法劈凿出层峦叠嶂,磅礴之势令人遥想故宫“玉出昆冈”玉雕中“天人合一”的至境;而《编钟砚》妙用石材天然金星、金晕纹理,摹写青铜编钟锈迹斑斑的历史沧桑,让编钟的质感和锈迹更真实。使小小的砚台仿佛蕴含着无尽的宇宙奥秘,让人在书写或观赏时,产生一种与古对话、与宇宙对话的奇妙感觉,拓宽了砚雕艺术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境界。
《考工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的古老智慧,在汪志良的创作中焕发新生。其作品既承袭“因材施艺、巧借天工”的千年砚雕真谛,又以当代审美激活传统。这与故宫博物院致力于让文物“活起来”“潮”起来的探索实践不谋而合——无论是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活化纹样,还是培养青年手艺力量,皆体现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匠心传承。
展览中《薪传》系列砚台尤具象征深意。作品取意残碑断简,镌刻历代文心,既呼应故宫“以物证史、守护文脉”的百年使命,亦是对“工匠精神”的具象诠释。当故宫北院区即将落成,更多国之瑰宝将向世界展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汪志良的砚雕艺术,恰似这百年星河中一颗独特星辰,以石为纸,以刀代笔,在方寸砚田上耕耘着传统文脉的无限生机。
江河万里总有源。故宫百年,是守护之志的百年,更是让千年文脉在当代“活”起来、“走”出去的百年。汪志良砚雕展不仅是一场艺术的盛宴,更是一次深沉的文化寻根。它呼唤公众珍视传统工艺的温度与智慧,更期待涌现更多如汪志良般的守艺者,成为贯通古今、联接中外的文化桥梁,让中华文明的薪火,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