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第九次工作会暨四川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应用人才培养研讨会在成都锦城学院成功召开。本次大会以“数智赋能、融合创新、特色发展”为主题,汇聚省内30余所高校的近200位领导、专家与教师代表,共同探讨应用型高校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路径与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为建设教育强国和治蜀兴川贡献智慧和力量。
四川省教育厅高教处副处长林艳表示,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教育强国战略,坚定不移实施科教兴川和教育强省战略,在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进程中,高度重视应用型教育,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四川特色、时代特征的应用型教育发展之路。她充分肯定四川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在推进四川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贡献的积极力量。她希望各高校能够积极分享育人经验,坚持内涵式发展、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办学实力和特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答好“教育强国、四川何为”“强省建设、教育何为”的时代考卷。
“四川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四川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应用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为广大应用型高校搭建广阔的学习、交流和共享共建的平台,切实帮助和推进全省应用型高校的高质量、特色化发展。”成都锦城学院党委书记刘永湘在致辞中表示,作为联盟成员单位,成都锦城学院自建校以来就旗帜鲜明地提出办应用型大学,以“学校错位竞争,人才分类培养”为指导思想,探索和创新“12345”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输送10万余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四川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理事长单位、应用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代表,成都工业学院校长刘保县回顾了过去一年教指委和联盟取得的丰硕成果,一是强化党建引领,提升运行效能;二是聚合资源优势,促进发展共赢;三是拓展合作半径,增强服务能力。刘保县称,未来联盟和教指委将始终秉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宗旨,持续致力于搭建高效交流与合作平台,助力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各成员高校高质量发展。
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西南交通大学原常务副校长蒋葛夫教授在致辞中说,“当前人工智能快速发展,本次研讨会将AI赋能教育革新与人才培养等作为重要议题,希望各高校在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的工作中取得特色发展的机会。”
清华大学在线教育中心副主任、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交流联络部副主任徐燊作《拥抱智能时代 探索未来高等教育新范式》主题报告,分享清华大学开展在线教育历程,探讨人工智能对大学教育变革的重大意义。他介绍了清华大学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的实践,让与会者清晰认识到人工智能时代为高等教育带来的巨大变革动力。
浙江大学陆国栋教授作《教学成果培育凝练与案例解析》主题报告,他结合前沿案例和实践智慧,系统解析教学成果从“培育”到“升华”的关键路径,为大家提供教学成果建设的“方法论指南”。
乐山师范学院校长李方裕作《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科建设与申硕》主题报告,他分享交流了地方高校如何优化布局、扎根地方办出特色,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科建设与申硕工作提供“乐师样板”。
大会交流发言环节,成都锦城学院校长王亚利作题为《聚焦“特色、融合、数智”发展,把应用型人才培养做到一流》报告。她介绍了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和成效,学校从“知识传输”向“高阶能力”飞跃,重塑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模式”;从“教育逻辑”向“产业逻辑”发展,推动应用型产教协同育人的“融合创新”;从“适应性”向“前瞻性”跨越,引领未来教育发展“数智赋能”,打开应用型高校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攀枝花学院党委副书记刘立新作《西部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四融”模式创新与实践》报告;宜宾学院副校长覃凤清作《思政引领“1+1+1+N”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探索与实践》报告;四川旅游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李进军作《明教志·融数字·提数质:四川旅游学院数智文旅应用创新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报告;成都文理学院校长助理张昊作《深化产教融合 优化专业布局——成都文理学院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实践与思考》报告。
高等教育出版社市场与教学服务部副主任、国家高等教育教材综合研究基地兼职研究员朱颖作《原创性教材建设及数字化服务创新,推动应用型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报告。
会议期间还组织分组交流发言。来自近20所参会单位的专家、教师代表围绕“AI赋能教育革新与人才培养”“跨学科构建与产教协同育人”“教育强国战略下应用型高校特色发展与范式创新”等主题进行深入研讨,碰撞出思路的火花,为全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提供丰富样板和参考。
为进一步加强联盟高校间的交流互鉴,营造浓厚学术氛围,本次会议首次增设“联盟高校教育教学成果展示区”,共有25所高校参展,展示内容涵盖学校基本情况、学科专业优势、产教融合典型做法、教学改革成果、人才培养成效、校园风光等。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