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4日至5日,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扬运探行”文化实践队以“邂逅运河遗韵,探寻非遗之声”为主题,深入探寻扬州的运河遗址核心区域,开展了为期两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扬运探行”实践队聚焦运河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通过系统性的遗址勘察、非遗传承人深度访谈,以及创新形式的文化传播活动,多维度挖掘运河文化的历史底蕴与时代价值,旨在激发新时代青年的文化使命感,推动非遗文化融入大众生活,增强文化自信。
第一站,实践队来到了扬州古邗沟遗址。这里作为京杭大运河的起源地,承载着2500余年的水利文明,河道蜿蜒处仍留存着春秋时期的水利智慧。主讲人姚梦和张雪杰通过现场测绘和历史文献解读,向队员们讲述吴王夫差开邗沟、通江淮的壮举。实践队员们俯身观察古河道肌理,触摸残存的青石驳岸,真切感受到运河文明在历史长河中的磅礴生命力。
第二站,实践队来到了扬州东关古渡。这座千年古渡曾是漕运枢纽,沿岸至今保留着明清时期的盐商宅邸与市井街巷。在主讲人孙正阳和赵之御的引导下,队员们穿行于古色古香的街巷,聆听漕运贸易的繁荣往事,观摩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的扬州漆器技艺。
第三站,实践队走进了扬州瓜洲古渡。这里自古便是 “诗渡”,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留下千古绝唱。张雪杰和姚梦化身文化向导,带领队员们漫步古渡公园,以《春江花月夜》《泊船瓜洲》等诗词为引,讲述运河文化与文学创作的交融。队员们围坐江畔,聆听古渡变迁故事,感受着历史文脉在诗词歌赋中的永恒流转。
最后一站,实践队来到了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作为集文物保护、展陈研究于一体的现代化展馆,馆内2万余件文物全方位展现了大运河的前世今生。纪佩德和李淑静作为主讲人,根据大运河沿线的精美文物和复原模型,如古代的船只、运河边的建筑等,生动讲述了这些展品背后大运河的繁荣景象,让同学们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了大运河在古代的辉煌。此外,实践队员们在互动体验区亲手尝试扬州剪纸、雕版印刷,深刻领悟到非遗文化的创新传承与时代价值,更加坚定了守护运河文脉的使命担当。
在这次为期两天的调研活动中,“扬运探行”文化实践队不仅深度挖掘了扬州的运河历史与非遗文化底蕴,还通过实地勘察、文化宣讲和互动体验等形式,让运河遗韵与非遗魅力焕发出新的生机。队员们纷纷表示,要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更深入地探寻运河文化精髓,为推动非遗文化传承、增强文化自信贡献青春力量。同时,他们还计划借助短视频创作、线上展览等新媒体方式,将扬州的运河故事和非遗文化传播到更广阔的天地,让更多人领略到千年运河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内涵。(江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姚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