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寻闽台体育文化脉络,助力两岸交流融合,建设体育强国,加强对国粹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集美大学体育学院“诚毅寻迹・闽台体韵”社会实践队在林海老师带领下,于2025年6月29日至7月4日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先后走进厦门、漳州、泉州、福州四地,通过走访历史场馆、考察非遗项目、访谈文化传承人等方式,挖掘闽台体育文化同根同源的历史印记,以青春之力搭建两岸体育交流桥梁。
红色基因铸魂:体育精神的历史溯源
实践队首站抵达厦门市博物馆,队员们在一件件承载历史记忆的文物、详实的史料记载与先辈故事中,沉浸式感受“闽台五缘”(地缘、血缘、文缘、商缘、法缘)的深厚底蕴。馆内陈列的体育文化照片尤为亮眼,以生动画面展现两岸同根文化与体育强国精神,为实践之旅增添独特色彩。通过此次参观,队员们深刻体会到闽台文化的深厚渊源,以及文化传承与体育精神交融的独特魅力。
图为实践队员们对闽台体育活动照片交流讨论。 陈静莹摄
随后来到漳州中共福建临时省委旧址,实践队员们穿梭于泛黄的文献与珍贵的革命文物之间,探寻苏区体育与闽台交流的红色脉络。1927年中共福建临时省委成立后,工农群众运动创新融入体育元素,让体育成为传递革命信念的有力载体。在“漳州抗战人物群像”展中,队员们惊喜发现,抗战时期闽南地区广泛开展的体育活动,不仅强健了民众体魄,更凝聚起坚不可摧的抗敌斗志。这份珍贵的精神力量,随着先民的脚步远播台湾,成为两岸同胞共同传承的精神财富。
图为实践队员进行红色故事宣讲。陈静莹摄
“从苏区篮球赛场上的军民呐喊,到台湾进步青年传唱的《赤色体育歌》,体育始终是维系民族精神的纽带。”在福州台湾会馆,“台湾省体育运动之父”林鸿坦的事迹让队员们深受触动——1948年他率领124人的台湾体育代表团参加第七届全国运动会,摘得4枚银牌的佳绩,至今仍是两岸体育携手奋进的经典记忆。
民俗体育为桥:两岸共通的文化密码
在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五祖拳的刚劲招式与“刣狮”表演的灵动身姿,揭开了闽台武术交融的神秘面纱。队员们通过史料考证发现,南少林五祖拳自明清时期传入台湾后,与当地民俗结合形成独特风格,如今在台湾嘉义庙会的“弄狮” 表演中,仍能看到与闽南“刣狮”同源的“吞、吐、浮、沉”韵律。
图为实践队员驻足观看五祖拳的文物史料。 陈静莹摄
厦门翔安宋江阵文化基地的考察更让实践队直观感受到体育文化的跨越力。“宋江阵从闽南随郑成功军队入台后,阵型招式原汁原味保留至今。”博物馆负责人介绍道。队员们动手体验宋江阵的招式,在腾挪翻转间体会到:台湾宋江阵的藤牌技法与闽南一脉相承,而融入的高山族狩猎动作,更成为两岸文化互鉴的生动例证。在与博物馆负责人的访谈中,探寻推动闽台体育文化的传播方式,提出可联合两岸高校开展闽台民俗体育文化研学方案,让台湾学生来翔安学习宋江阵,大陆学生赴台体验当地特色民俗体育,推动两岸体育文化交流互鉴。
图为实践队员对闽台宋江博物馆负责人进行专访。 陈静莹摄
青春行动续章:探寻空白与创新传承
实践过程中,队员们也敏锐察觉到闽台体育文化研究的诸多空白:福建民俗博物馆中,闽南拍胸舞与台湾山地舞的交融轨迹缺乏系统梳理;厦门市博物馆的闽台对渡史料里,体育竞技在商贸往来中的作用记载寥寥;甚至林鸿坦在台推广体育教育的具体档案,仍有部分散落在民间未被发掘。
“这些空白正是我们青年一代的使命所在。”实践队在总结会上提出系列计划:联合两岸高校建立闽台体育文化数据库,整理宋江阵、五祖拳等项目的口述史;策划“两岸青年民俗体育联赛”,让拍胸舞与台湾阿美族舞蹈同台展演;利用新媒体制作闽台体育文化交流视频,引起年轻群体的关注。
从厦门的红色体育记忆到翔安的宋江阵传承,从泉州的五祖拳招式到福州的历史文献,集美大学的青年学子们用脚步丈量着闽台体育文化的交融轨迹。正如林海老师在实践总结中所言:“三下乡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 当两岸青年的汗水共同洒在体育场上,当共同的文化基因在拼搏中觉醒,体育终将成为跨越海峡的连心桥,让‘两岸一家亲’的旋律在青春奋斗中愈发嘹亮。”
图为实践队员出发前在集美大学门口合影。 林海老师摄
未来,我们将继续以青春之力,在闽台体育文化交流的道路上奋勇前行。用创新的思维策划更多有意义的活动,让更多两岸青年在体育的舞台上相识相知;以专业的知识深入研究闽台体育文化,让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瑰宝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我们坚信,在两岸青年的共同努力下,体育之桥必将越筑越宽,两岸同胞的心也必将越靠越近,携手共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蓝图。(通讯员 周永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