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 日,在被誉为 “中国最美乡村” 的江西婺源秋口镇石门村,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红烛同心” 社会实践队以青春之力,奏响了一曲知识帮扶与乡村振兴的动人乐章。实践队依托博士引航支教与田野调研,深度解码石门村 “幸福密码”,推动高校智力资源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精准对接。
艺语润童心,趣味课堂点燃梦想
实践第三天,石门村 “幼吾幼少儿之家” 充满欢声笑语。实践队成员深知,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特地为石门村当地的留守儿童精心打造了一系列寓教于乐的课程。
在普通话宣讲课上,队员们打破传统说教模式,以 “绕口令挑战” 等趣味游戏,带领孩子们在欢乐氛围中学习标准发音。孩子们踊跃参与,并且通过婺源本土方言与普通话的巧妙结合,不仅引导孩子们初步掌握普通话技巧,更逐渐建立起自信,表达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绘课堂” 则成为孩子们展现乡土之美的舞台。在 “画出自己心中的石门村” 主题创作中,清澈溪流、古朴民居、盘旋飞鸟跃然纸上。令人惊喜的是,许多画作中出现了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危物种的蓝冠噪鹛,这不仅是石门村生态保护成果的生动写照,更体现出 “爱鸟护鸟” 理念已深深扎根于当地孩子们心中,成为他们对家乡的独特情感寄托。
随后的粘土手工课,则被赋予了更深沉的文化与教育内涵。实践队员们抓住机会,向孩子们生动地科普了婺源地区独具特色的“晒秋”文化。他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绘出村民们将丰收的辣椒、玉米、南瓜、菊花铺满屋顶和晒架,形成一幅幅色彩斑斓、寓意着喜悦与富足的农家画卷。
以此为背景,队员们引导孩子们围绕“晒秋丰收”与“珍惜粮食”的主题进行创作。一时间,孩子们的小手中诞生了一个个微缩的丰收场景:红彤彤的辣椒串、金灿灿的玉米棒、圆滚滚的南瓜……这些作品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更是一堂生动的乡土文化课和品德教育课。
博士齐领航,学术赋能乡村教育
活动当天,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两位博士教师的加入,为支教活动注入了强大的学术力量。江西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谢瑶博士、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师范教研室副主任龚旭凌博士的到来,将学生社会实践提升为高校顶尖智力资源对乡村教育的精准帮扶。
龚旭凌博士围绕“儿童绘画”主题,以生动比喻为孩子们讲解艺术创作知识,引导他们感受艺术魅力,打开通往艺术殿堂的大门。谢瑶博士则俯下身来,与孩子们并肩创作,手把手指导,用亲切与专注拉近了“博士”教师与孩子们的距离。两位博士的参与,不仅给乡村孩子带来了平时难以接触到的专业指导,也为在场的大学生队员们上了一堂言传身教的示范课,体现了高校学者将所学服务于社会、助力乡村发展的责任意识。
实地走访,探寻乡村振兴密钥
下午,实践队成员分为组行动,通过访谈和问卷,深入挖掘石门村的发展模式。
“非遗文化” 组聚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婺源三雕”(砖雕、石雕、木雕)。队员们惊叹于匠人精湛技艺的同时,也发现这项古老技艺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传承困境,深刻意识到守护民族文化根脉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乡村振兴” 组致力于剖析石门村 “共富样板” 背后的治理逻辑。通过与村民交流,队员们了解到村里创新推出 “幸福来串门” 乡村治理模式,催生了休闲茶室、咖啡吧等新业态。该模式通过制度化的干群联系,为村庄和谐发展与产业兴旺筑牢根基。
“生态保护” 组围绕石门村 “金名片” 蓝冠噪鹛展开调研。他们发现,当地通过司法、科技、社区多方协同发力,构建起立体化 “护鸟体系”。这不仅有效保护了珍稀物种,更催生出年产值可观的 “观鸟经济”,生动诠释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发展理念。
从趣味课堂到博士支教、从非遗探访到乡村调研,“红烛同心” 实践队的一天,是知识、关爱与探索交织的生动写照。队员们深刻领悟到,石门村的振兴是生态保护、基层治理、文化传承协同发力的成果。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的青年学子正以实际行动,书写着新时代青年助力 “强国建设、民族复兴” 的青春答卷。(李宇恒 杜帅宏)